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阿育王塔”為意外發現 大報恩寺遺址規劃陷尴尬

“阿育王塔”為意外發現 大報恩寺遺址規劃陷尴尬

日期:2016/12/15 15:08:56      編輯:古代建築

 

    自從去年,南京的大報恩寺地宮考古發掘出了長干寺地宮,碑文中記載有“佛頂真骨”,它就成了一個激動人心的“焦點”。記者了解到,由於該片區原先規劃的是復建大報恩寺琉璃塔,並以此為主題建設一個遺址公園,長干寺文物的出土顯然影響原先的規劃初衷,而原來要找的大報恩寺地宮卻遲遲沒有下落,成了一個謎。

    南京市民進在今年的一份集體提案中建議:重新規劃建設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以“長干裡佛教遺址公園”來取而代之,以涵蓋長干寺、大報恩寺以及歷史上這裡曾經有過的其它寺院的文化!是改建成一個涵蓋面廣的遺址公園,還是堅持原來的鮮明主題?長干寺地宮、重建的大報恩寺琉璃塔之間的選擇讓原大報恩寺遺址公園的規劃陷入了迷局。

    長干寺文物更震撼,政協委員建議改“主題”

    早在去年4月底,南京市就正式規劃了大報恩寺的復建用地,並拿出了一個108米高的琉璃塔重建方案,塔的周圍就是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建塔前,南京先組織了大報恩寺地宮的考古挖掘。結果一挖,挖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是長干寺的地宮!

    今年,市民進給市政府提出了《關於重新規劃建設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公園的建議》,建議“立即暫停現大報恩寺遺址公園的一切建設工作!”理由是“現有地宮已確定屬於宋代長干寺,則其公園原有的規劃設計已不具備科學性與合理性”。

    提案提出:佛祖真骨出土意義極大。與長干寺地宮鐵函同出的石碑碑文明確記載(鐵函)“進呈感應捨利十顆並佛頂真骨洎諸聖捨利,內用金棺,周以銀椁,並七寶造成阿育王塔,以鐵函安置”。它告訴人們,鐵函內藏有佛頂真骨及10顆感應捨利和諸聖捨利。這一發現意義非同尋常,它不僅屬於南京,屬於中國,更屬於全世界!

    該提案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市政協委員、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顧蘇寧告訴記者:本來明大報恩寺在佛教發展史、建築藝術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特殊地位;可如果長干寺地宮出土了佛骨捨利、佛頂真骨等佛家聖品,其佛教地位和考古地位將超過報恩寺塔。

    大報恩寺地宮至今還是找不到

    那麼大報恩寺的地宮到哪兒去了呢?就此,負責該片區建設的大明文化公司副總田軍告訴記者:考古方面現在找來找去,在中軸線上找不到大報恩寺的地宮,現在他們有一種觀點認為,長干寺的地宮和大報恩寺的地宮是重疊的,這樣規劃自然不需要大調整了。

    “為什麼從頭到尾出現的都沒找到一件明代的遺物呢?哪怕是半片瓦、一塊磚什麼的,也是個物證啊!全是宋代的東西,兩宮重疊一說始終缺乏有力的證據。”早期大報恩寺琉璃塔重建的總設計師、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潘谷西先生告訴記者:“還沒有明確的定論!”

    潘老告訴記者:地點肯定沒有大的錯誤,因為古代寺廟都是依中軸線排布的,現在明代大報恩寺的兩個碑亭以及香水橋位置都很確定,都是原物,雖然橋已沒欄桿了,可它們就可以確定中軸線的所在,沿著這條軸線,現在大殿、觀音殿等遺跡都找到了,證明軸線肯定沒錯。

    潘谷西先生告訴記者:抗日戰爭時日本的一個“專家級”的人以找頭骨為名,曾在此封閉挖掘,大報恩寺名氣大目標大,可能早被瞄上了。如果當年徹底毀損,如今會不會一塊磚也找不到,“這個問題不好說!”

    大報恩寺塔地宮“隧道”做不起來了

    現在長干寺地宮可能有“佛頂真骨”,風頭“一時無二”,那麼大報恩寺的琉璃塔方案又該何去何從?

    記者了解到,當時潘谷西先生有一個絕妙的“設想”:找到大報恩寺的地宮,原樣加固修繕一下,在大報恩寺地宮遺址(即地宮所在地)和新塔之間修建一條隧道,這樣大家可以通過隧道到地宮去參觀。

    可如今,如果這樣做,參觀者從大報恩寺塔下來,就進到的地宮豈不是長干寺的地宮?這豈不是有張冠李戴之嫌?“現在的確如此啊!因此隧道連接塔和地宮的方案可能做不成了!”昨天,記者聯系上潘老先生,他告訴記者:原先那個連接地宮的方案就沒確定,現在挖掘出來的“地宮”市民肯定是不能“下去”參觀了!

    因為如今的長干寺地宮之“簡陋”出乎了潘老的意料。“就是一個土坑,四周都沒有邊框,據說從裡到外連塊磚都沒找到。入口的八角型邊框,也是土質的,邊界很模糊的。長干寺是個大寺廟,怎麼地宮這麼簡單,真令人猜不透其中的緣故!”

    潘谷西先生告訴記者:如果明代的地宮被發掘出來,有成型的建築稍事加固就可以開放;可現在這個簡單的宋代土坑,“我們要是把它修成美輪美奂的氣派大地宮,那不是造假文物嗎?”因此對它的處理方案,“我建議是覆土、加上淺淺的草皮,然後用一些半截柱子立在原來有柱子的地方,也就是標識原來的建築布局,這也是一種較好的古跡的展示方式。”

    大報恩寺精致琉璃塔依然會先建

    據悉,目前也有方案提出:由於長干寺地宮的考古發現意義重大,建議把整體規劃區域擴大,整體打造。但也有反對的聲音:國內許多地方類似景點已太多,不稀奇了,沒有必要把攤子鋪那麼大。

    潘老表示:大報恩寺原來78米高,在明代的一片平房中看來,是很壯觀的;可現在那感覺可能就不一樣了。“我的想法是,再怎麼求高求大也已經無法讓世人因此側目,我只希望它能做得精致一些、耐看一些,以琉璃的富麗色彩和構件來顯出特色。”

    就地宮和新塔的關系處理,潘谷西表示:最終還要看考古的結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新塔的建設腳步不會因此停止。“現在的想法是,先把塔建起來,塔也不是在原址上建的,與地宮並不沖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