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常德馬欄嘴遺址6000年前的陶器“重見天日”(圖)

常德馬欄嘴遺址6000年前的陶器“重見天日”(圖)

日期:2016/12/15 15:08:40      編輯:古代建築

 

    (馬欄嘴遺址早在1987年就被發現,最近因為面臨“水流侵蝕”而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圖為發掘現場。) 

    記者從昨日由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漢壽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漢壽縣馬欄嘴遺址一批約6000年前的陶器“重見天日”。

    出土遺存只是一小部分

    此次發掘出的盆、杯、罐等,有的還有精美的花紋和镂空。專家介紹,它們以泥質紅陶為主,都是全新發現,和此前在安鄉湯家崗發現的史前陶器有很大不同。另外,馬欄嘴遺址上層還挖出了大量東周時期的陶器。專家稱,馬欄嘴遺址也是目前湖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戰國祭祀坑。

    陶器的出土地點在沅水河邊一片較為平坦的黃土地上,有4個大土坑。專家介紹,他們現在只是選擇了幾個地點進行發掘,馬欄嘴遺址應該還存在很多文物,它的分布面積至少有近25000平方米。比如他們所知道的附近燕子湖底,河床之下還埋藏著很多新石器時代遺存。

    研究馬欄嘴意義重大

    據參與發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介紹,馬欄嘴遺址這一帶以前的考古工作基本空白,研究它正是把握湖南新石器時代文化整體的關鍵。從當地已經出土的遺存看,外形獨立於沅、澧流域文化,反而與湘、資流域接近。如果再聯系馬欄嘴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地處沅水下游同時接近資水,那麼可以推測,湘、資流域和沅、澧流域這兩大文化系統,它們的文化分野在數千年前就已出現。

    另外,因為燕子湖底還淹著很多約6000年前的文化遺存,可以證明當時這裡沒有水,還有古人類在此居住,正好見證了幾千年來洞庭湖水文的變化,因此對馬欄嘴遺址進行考古意義重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