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棚驚現清牌坊:200年前孝子 日夜為母煎藥(圖)
日期:2016/12/15 15:08:17   編輯:古代建築
牌坊上的文字還十分清楚
村民開渠時,從一豬捨牆壁發現三塊石牌坊,由此挖出200年前兩段忠孝貞節的民間故事。昨日,惠安洛陽嶺頭村,清代刑部主事陳金城的後人陳中和向記者講述了三塊石牌坊記錄的先人故事。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也說出了牌匾重見天日的可喜之處:“為孝子坊、節孝坊典故,找到文物實物。”
草棚間驚現清朝三牌坊
昨天,記者和陳建中來到嶺頭村,在一個廢棄的豬捨牆壁上,記者看到三塊青草石,鑲嵌在屋牆上,赫然醒目。湊前一看,頂上一石塊寫有“道光十五年禮部題請旌表奉旨賜幣三十兩建坊入祠崇祀……”。
“開渠時,有人把靠牆的一石塊搬開,三塊牌坊才露出來。”
這三塊牌坊記錄了什麼呢?陳建中就石牌坊上字樣分析,這牌坊記載著道光皇帝為頌揚品德高尚者,特賜銀建牌坊。陳館長推測,該牌坊應該還有幾塊,內容是交代皇帝為何賜銀立坊建祠供人供奉,也就是說他所要傳頌的品行記載。另從牌坊下的署名,即金城三兄弟看來,這牌坊應與清代刑部主事陳金城有關。
在牌坊旁的陳金城、陳伯達故居,該故居管委會工作人員陳先生,自稱是陳金城第七代孫,他說,道光皇帝曾賜孝子坊、節孝坊,兩個牌坊上的牌匾都是用青石做成的,高約二尺,長約五尺,“孝子坊”和“節孝”五個大字都是道光年間進士、翰林院編修、詩人、書法家何紹基親筆書寫,凹刻而成的。“只可惜,‘文革’期間,兩個牌坊已被拆毀,镌有對聯的石柱被打斷後同牌匾和獅子等石雕分散異處,移作他用。”
牌坊記下兩段感人故事
那麼,“孝子坊”、“節孝坊”記錄的是什麼故事?道光皇帝要稱頌的是什麼人?陳金城第五世孫陳中和講述了兩個流傳兩百年的故事。
陳金城的祖父陳明通,父母早逝,他十分孝敬他的繼母駱氏。自少家貧,但他知道繼母喜歡吃鮮魚羹,不管寒風酷暑,無論刮風下雨,每天早上他必到洛陽街,用賣柴草錢買魚煮羹,供他繼母作早餐。駱氏晚年生疽臥床,他日夜為她煎藥、洗濯。很快,陳明通的孝行傳遍鄉裡鄉外,大家仰慕他,受之感染,鄉裡孝道蔚然成風。更為難得的是,繼母逝世後,陳明通在她的墓地旁搭起草房,每夜前往守候哀悼3年多。
而節孝坊,誇的則是陳金城的母親莊時娘。莊時娘36歲守寡,她未有改嫁之心,一心侍奉公公,照顧小姑。為了養家糊口,她日夜織布換錢,撫育三個孤兒,並以她丈夫的品行勸教兒子,要苦學成材。莊氏堅貞節烈,萬難不辭,周恤親戚鄰裡,常為世人所稱贊。
為表彰陳明通和莊時娘的崇高德行,並借以教范後人,經莊氏姻侄、禮部主事、御史杜蕉林據實呈報,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特欽賜為陳、莊建坊入祠。
□說汝知影
陳金城(1802年3月~1852年9月),字念庭,號殿臣,惠安縣洛陽鎮梅嶺村(嶺頭)人,出身於耕讀世家,清代道光年間(1822年)舉人,後官至刑部支南司主事。1840年6月,中英鴉片戰爭爆發,金城激於愛國義憤,撰寫《平夷論》、《籌守福州議》、《籌守泉州大隊議》等文,提出強兵戎邊與攻防軍事方略,力主訓練兵民,互衛御侮,並主張以民意為衡立法治國,嚴懲國賊皇族琦善等,均受到當局乃至皇上高度重視與采納,朝野各界深為贊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