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馬橋遺址

馬橋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18      編輯:古代建築

  馬橋遺址在上海市區西南的闵行區(包括原上海縣,撤縣後與原闵行區合並)馬橋鎮以東2公裡,北緯31度2分、東經121度23分12。遺址發現於1959年,20世紀60年代進行過兩次發掘。
             
   對馬橋遺址分布范圍的認識,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20世紀60年代的兩次發掘認為,遺址的分布面積大約5000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北松路南的俞塘河南北兩側。通過近年來的進一步研究,對馬橋遺址的分布范圍和規律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認識。
  
    目前所知,馬橋遺址的文化遺存分為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良渚文化(個別遺存可以早到崧澤——良渚過度階段)。根據歷次發掘結果,良渚文化遺存在遺址中部(I區和20世紀60年代發掘區域)比較豐富,主要分布於砂堤之上和砂堤西側,地層堆積比較厚,既有居住遺存,也有墓葬。在遺址北部(II區)、良渚文化遺存比較貧乏,以墓葬為主,也分布在砂堤之上和砂堤西側,砂堤東側只有小范圍的零星分布。第二階段是馬橋文化,這是該遺址最重要,也是分布面積最大的文化遺存,它們在遺址中部和北部、砂堤之上和東西兩側都有分布,而且相當豐富,是這個時期環太湖地區極為罕見的一處大型村落遺址。第三階段是春秋戰國至宋元時期,發現了不同時期的文化層堆積、戰國時期和宋代墓葬、唐代水井等遺存。馬橋古文化遺址的第四層被考古界視為太湖地區(包括杭州灣地區)的一個典型遺存,1982年定名為馬橋文化。


  馬橋文化有一個奇特的返祖現象:即在其他地區良渚文化晚期出現的許多耗工費時的稀世珍品,包括玉器,帶細刻圖案的陶器、象牙器,在馬橋古文化遺址中均未發現,遺存只是些粗陋的陶器雜件。同時,作為馬橋文化原始文字的形器結構和表意方式,比上距千年的良渚文字更為簡單。這種現象,考古界認為除社會發展因素外,很大程度是受生態環境的影響。新石器晚期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致使沿海地區發生一次大規模的海浸。沿海先民不得不離開故土,遠走他鄉。這一地區眾多聚落荒廢,人畜大批死亡,造成馬橋文化突然衰落,與良渚文化風格傳統淵源相中斷。

    公元前2000年前後,正當江南出現文明曙光的時候,一場特大洪災襲擊了大江南北。這場災難使大片農田淹沒,大江南北成一片汪洋,原本發達的良渚文化突然消失。直到夏禹領導治水,經太湖地區,“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將長江下游諸江水通流入海,等洪水逐漸退去後,先民們又在太湖流域重建家園。分布在太湖地區的馬橋文化就是夏商時期的文化遺存,無錫以江陰花山遺址最具代表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