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300多年古建築群被推平建商業街
日期:2016/12/14 12:02:49   編輯:古代建築一處古民居被村民用圍擋保護起來
王德魁故居被拆後,後人王白齡將一些房子構件保護起來
馬固村王氏家廟,是村中僅存的兩處未拆古文物
不可移動文物孫氏宗祠被拆後的工地上只搭了幾塊鐵皮
日前,河南省鄭州市上街區的千年古村馬固村,村民住宅被整體拆遷。拆遷中,村中的古文物未能幸免,7處不可移動文物被拆掉5處。當地一名劉姓官員回應外界聲討時稱,“政府在組織拆遷時不知道是文物,也沒有人告知是文物,直到拆掉之後,農戶才說是文物。”此言一出,瞬間引爆網絡。網友紛紛呼吁留住古建築。當地村民也自發保護起尚未拆掉的文物。
京華時報記者前往鄭州多個村莊探訪發現,類似馬固村的文物或古建的流失情況並非孤例。城鎮化建設中,一些文物或古建,正在拆遷中漸漸消逝。
7處文物拆後僅剩2處
馬固村隸屬峽窩鎮,村中被列入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名錄的7處建築中,馬固王氏家廟被列入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他6處分別為馬固關帝廟、王德魁故居、王廣林民居、張連偉民居、王洪順民居、馬固村教堂。
拆遷過後,村委會為紀念曾經的馬固村,還特意在村口設碑,介紹村子的歷史狀況。碑文稱馬固村為“千年古村,歷史名鎮”,常住人口3200多人,是一個有歷史文化積澱的古村落。
“自宋代初期,王氏二世祖王世安便定居在馬固”,村民王德安介紹稱,村落至今已有1000余年歷史。三世祖王博文、四世祖王疇父子二人均為樞密副使。僅王氏前五代中就有十幾位進士,登仕籍者則多達40余人,嗣後各代更是人才輩出。於是便有了馬固王家“三朝樞密院,九子進士公”的輝煌。“為昭示後人,1613年,王氏家廟正式修建。”
此外,馬固村的天主教堂建於民國初年,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是鄭州地區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馬固關帝廟,重修於1574年,磚雕藝術精美。2006年10月,馬固村地下發掘出的兩只唐青花塔式罐,系國家一級文物。這兩件珍貴文物是目前國內出土文物中為數不多的完整唐青花罐,也是我國最早的、工藝最復雜的、最精湛的、器形最大的、有明確出土單位的唐代青花瓷。它們的出土,將中國青花瓷的起源向前推進800年至1000年。國家級權威專家耿寶昌先生將其列在“中華百件國寶珍品”前列。
去年4月,馬固村為配合“上街智能電器產業園”建設,全村整體遷移。僅歷時20天,占地500余畝的村落變成一片黃土和廢墟。村內的7處不可移動文物,在拆遷浪潮中,僅保留下了王氏家廟和馬固關帝廟。文物被拆後,媒體的報道將這個不起眼的小村子,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每天都有多家媒體記者前往馬固村采訪。
區領導曾稱古建不會拆
除此之外,峽窩鎮的另一處不可移動文物——孫氏宗祠,也在今年年前在拆遷中被推土機推倒。文物保護志願者彭保紅介紹,孫氏宗祠位於峽窩鎮柏廟村,“始建於1737年,1932年重修,它的門樓做工非常精美。”磚雕、木雕保存一直完好,特別是祠堂裡的幾塊石牌坊構件——龍鳳透雕、十八羅漢透雕,全部由大塊的條石镂刻而成。許多文物專家看過後,都認為這些透雕作品非常罕見。此外,孫氏宗祠內保存的多塊皇封石碑,以及造型別致的卷毛坐獅石雕價值也非常珍貴。
此前,據大河報報道,上街區有關領導曾公開回復稱,包括孫氏宗祠在內的一片古建築群不會被拆除,上街區還將依據柏廟村現有的古建築遺存,規劃建設柏廟村古民居博物館,形成城市建設與古建築相得益彰之局面。
在鄭州市中原區孫莊村,同樣有一處古建築在一夜間被推倒。該古建築為孫氏莊園,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據了解,清道光至光緒年間,孫莊村孫氏家族先後有20余人榮任清廷學政、道台、郎中、知府、知州等職,有7人受皇封,鄭州市西郊到荥陽一帶,自晚清以來,孫莊孫氏一直傳頌著家族的“一門三進士,父子雙翰林”的佳話。
被拆除的老宅,就是孫氏家族的古屋之一。孫氏老宅位於孫莊東,由5座成套的院落連成一片。每套院落均由大門、廂房、過廳、主房等組成。房屋皆青磚青瓦,主房都是二層樓。主樓房頂最高處的正脊,在其兩端與垂脊交界處使用的是正吻,在垂脊上還安裝走獸,共有五脊六獸,是典型的中原官居。因時代更迭,古宅的幾處院落已經消失。
2013年,孫莊面臨拆遷前幾天,為保護孫氏老宅,村民孫寶珠特意花掉3萬積蓄,從老宅主人手中買了下來。“當時房主想領補償款,要主動拆掉房子,既然想要錢,我就把錢給了他。”
但房子買來沒過多久,這棟老宅子便蕩然無存。
孫寶珠說,同樣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孫家古墓,也即將面臨被拆除的危險。古墓內埋葬有孫家老宅的多位主人。而古墓周邊,已經都被挖掘機挖開。
時間過去兩年後,孫莊孫氏老宅所在地仍是一片未建設的工地。孫寶珠說,兩年都沒有建樓,他搞不懂當初為什麼要急著拆老宅。工地中央,一處項目介紹顯示,孫莊村所在地為“鄭州市民公共服務中心項目”,定位為市級行政文化中心、重點發展辦公、文化、體育、生活服務等功能。占地面積約7平方公裡。投資估算額共26億元。
對孫氏家譜、孫氏莊園及孫氏祠堂進行維護。會長孫培志說,早在2013年左右,村委會就要求他們將祠堂拆掉,“但是我們一直和他們溝通,告訴他們這是文物,無奈在今年祭灶那天晚上,祠堂變成了一片廢墟。”孫培志介紹,隨著上街區向南擴展,區政府南院、區實驗小學相繼落戶柏廟村。為了加快城鎮化建設和南部山區扶貧安置,從2007年起,周邊幾個村的村民先後被安置到柏廟村。直到2013年3月,柏廟村整體拆遷完畢,新居安置於310國道南側。
“拔地而起的高樓,干淨寬敞的馬路,綠化優美的街道,四通八達的交通”,孫培志說,眼下的柏廟村車水馬龍,每當夜幕降臨,遍地燈火輝煌。“柏廟”這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莊,已經成為現代化城鎮。在柏廟村的工地圍擋上,貼著一塊“柏廟村商業街鳥瞰圖”,顯示柏廟村所在位置,將會被規劃為一片商業街。圍擋南側,仍然是一片正在建設的工地。這片工地正是上街區柏廟村孫氏宗祠所在地。下午,一輛勾機車正停在祠堂原址位置正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