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裡頭工作隊在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展開了大規模的勘察與發掘。在該遺址宮殿區外圍發現了縱橫交錯的大路,確認了二裡頭文化早晚期大型夯土基址群的存在,2003~2004年又發現了宮城城牆,基本搞清了宮城城牆及道路的范圍、結構和年代。此外,還發現了成組的貴族墓葬、車轍、夯土牆和綠松石器制造作坊等重要遺存。
宮殿區外圍發現的四條大路寬達10余米至20米左右,由二裡頭文化早期至晚期一直延續使用。宮城平面略呈縱長方形。城牆沿已探明的四條大路的內側修築。宮城面積約10.8萬平方米。宮殿區內已發掘的大型建築基址達到9座。二裡頭文化早期即有多重院落的大型夯土基址,大型基址之間的通道下發現有長逾百米的木結構排水暗渠。已確認二裡頭文化晚期宮城內至少存在兩組具有明確的中軸線規劃的大型建築基址群。
二裡頭文化早期大型建築基址院內發現的貴族墓葬成排分布,多鋪朱砂、有棺痕,出有銅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原始瓷器、綠松石器、成組蚌飾、海貝和大量陶器。這是二裡頭遺址發掘中首次在宮殿區內發現的隨葬品豐富的貴族墓。其中一座墓隨葬一件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器物全長逾70厘米,由2000余片形狀各異的細小綠松石片粘嵌於有機物上,組成龍身和圖案,鼻、眼則充填以白玉和綠松石。綠松石龍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致,是難得的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 始建於二裡頭文化二、三期之交的二裡頭遺址宮城,是迄今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宮城遺跡。縱橫交錯的中心區道路網、方正規矩的宮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築基址群,表明二裡頭遺址是一處經缜密規劃的、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它是迄今可以確認的中國最早的具有明確規劃、且與後世都城的營建規制一脈相承的都邑遺址。二裡頭遺址的布局開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
在宮殿區南側大路發現的車轍痕,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車轍遺跡,它的發現將中國雙輪車的出現時間上推至二裡頭文化早期。而屬於二裡頭文化四期的大型夯土工程和綠松石器制造作坊的發現表明,二裡頭遺址在這一時期仍屬高規格的大型聚落,尚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並未像以前所認為的那樣已全面廢毀。進一步的探索將會不斷深化我們對這座處於中國文明形成階段的初期王朝重要都邑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