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王社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王幼平和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全家對雲南玉溪江川甘棠箐舊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考察,在聽取領隊匯報,對遺址發現的石制品、骨制品、木制品、動物化石、植物果核和種子等標本仔細觀摩和討論分析後,一致認為,甘棠箐遺址是一處非常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本次發掘是一次重大的考古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尤其是遺址發現的被古人類加工和利用的木制品,在全世界范圍內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僅有零星發現,在我國更是首次發現。對研究更新世東亞地區古人類的生存方式和行為特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江川甘棠箐遺址地層為古撫仙湖湖濱沼澤相沉積。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對遺址進行了主動性發掘,共出土石制品25153件、骨制品28件、木制品數十件。在遺址文化層頂部發現了用火遺跡,初步判斷為篝火遺存;動物組合與元謀動物群極為相似,初步判斷其地質時代應為早更新世。
專家認為,甘棠箐遺址發現的木器開啟了對舊石器時代東亞地區遠古人類技術和行為模式認識的一個重新定位,為解決長久以來困擾著中國學者的何以東亞地亞舊石器時代石器技術與西方相比相對簡單和粗糙這一學術疑問,提供了較好的解釋依據,反映出舊石器時代華南地區古人類對生態環境的一種適應性策略。
四位專家對遺址下一步工作的重點以及遺址的保護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議:對甘棠箐遺址的年代測定,應盡快揭露整個遺址的連續地層剖面,並運用古地磁測年方法搞清楚遺址的年代上限,建立年代序列;石制品標本的研究應進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分類系統。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是,對遺址周邊的古地理環境分布情況和石制品原料來源情況進行詳細調查;同時加大發掘面積,采取多學科合作發掘的方式,組建包含有地質學、年代學、埋藏學、土壤微形態分析等各個學科的人才隊伍,為遺址的綜合和深入研究提取更多信息。另一方面,應盡快整理出土材料,開展相關的年代學、埋藏學、古環境學和考古學研究,及時公布材料,發表研究論文。而現階段當務之急是加強對遺址的保護,盡快升級遺址的保護單位級別。
甘棠箐遺址發掘過程運用了RTK考古測量儀、無人機航拍、三維建模技術、田野考古數字化管理平台等數字化科技手段。發掘工作中始終貫穿的數字考古的理念,工作的嚴謹規范,獲取信息的科學准確得到專家的高度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