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龍紋石刻留古韻

龍紋石刻留古韻

日期:2016/12/14 20:59:56      編輯:古代建築
       去年秋天與文化旅游局的幾位領導去小孤山,聽管理處的同志說,小孤山北四裡許修橋地段挖出一些雕花石料。我當即就請知情人帶我去橋邊一看,果然有五根裹滿泥土的大石料,正面刻了“雲龍”紋飾。這使我驚喜萬分。在宿松所有古建中,包括縣城裡的儒學建築,都沒有發現這樣雕刻精美、造型生動的大石料建築構件。這的確使人聯想當年小孤山腳下的“護國寺”規模之宏偉,裝飾之精巧。
       提起護國寺,民間故事甚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歷史上朱元璋與陳友諒曾在小孤山一帶交戰。洪武二年九月,征南師還,太祖朱元璋隨軍駐小孤山,還作過《宿小孤山》律詩一首:“龍輿鳳駕出京都,百萬雄兵駐小孤。千林紅葉片時掃,萬裡江山一夜枯。蕩蕩乾坤歸聖主,明明日月照皇圖。梅花預報春消息,瑞氣紛紛何處無。”修建“護國寺”也有史料可查。據《小孤山志》記載:明洪武年間,加封女神為“天妃聖母”,二年遺良工、官員對廟寺進行維修和致祭,永樂年間,封山神為護國佑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嘉靖年間,對天妃廟予以重修,因山小廟隘,特敕建行宮於山西裡許平蕪中,其磚瓦皆各地所獻,每片有督造官姓名。廟門顏曰“護國寺”,制度宏巨,畫棟雕龍,俨若王居,內有御碑亭,刻有嘉靖皇帝父親朱祐杬的詩文。
      近年來,這些浮雕石刻構件重見天日,這是我縣古代建築用材上發現的很有價值的實物資料。一九二六年黎問夫老先生發現原御詩碑的同時也見到過這些建築構件,他在《重修碑記》中寫道:“……寺前臥石柱四五,長十尺許,上繞龍如活”。重修的御詩碑現還立在小孤山頂梳妝亭後,此文就刻在御詩碑的背面《重修碑記》中,有證可考。筆者認為這些精美镂雕古建築遺物,她不僅能反映出明代這一時期的浮雕藝術風格,而且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文物價值。按明代的禮制,一般民間廟宇的建築是不准使用镂雕龍紋構件的,這更進一步證實山志所記載的“護國寺”是敕封的廟宇,雖然現在古寺不存,但這些镂雕的龍紋構件尚在,這對研究宿松佛教文化、歷史宗教活動場所以及小孤山寺廟的興衰,提供了確鑿的實物資料。
       寫到這裡,筆者情不自禁地想談幾句題外之話:小孤山是鑲嵌長江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的盤景。古人對山上的人文景點、寺廟建築的設計的確獨具匠心,大型建築“護國寺”規劃到山下修建。筆者建議今後山上的建設布局要多聽取專家的意見,把這個長江絕島裝點得更加可人,為這個聞名全國的風景名勝區增添更高的文化旅游品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