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占地面積達75畝,沿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建有四柱七樓琉璃牌樓、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寶殿、寶瓶式法華白塔、藏珍樓等。主軸線兩側分別建有鐘鼓樓、伽藍殿、祖師殿、羅漢堂、角樓、碑亭等。一期工程完工後的法華寺讓古城中一處消失已久的廟宇得以基本復原,其清幽與雅靜的環境吸引著游客的同時,廟宇那傳奇的經歷同樣引發了人們探究的興趣。
在法華寺保護修復之前,一座法華塔孤零零地獨處在和陽街北側的街巷中,被眾多雜亂的平房包圍在內,與留有明顯歷史印記的塔寺街相依並存。由於大量民宅的簇擁,加之樓房的遮擋,盡管與車水馬龍的和陽街近在咫尺,依舊有很多人不知其所在。
一座元代遺存下來的法華塔幾乎湮沒於城市現代文明的喧囂之中,法華塔所在的寺廟由於消失年代已太過久遠,以至於蹤跡渺茫。不過,歷史總是願意給後人留下能夠觸碰到的信息。我市有學者做出過這樣的推測:當年,法華塔應當處在一處規模龐大的廟宇中,而和陽街上的老槐樹便是這一廟宇山門前的一株樹木。無情的歲月讓一處規模龐大的廟宇蕩然無存,僅留廟前槐樹和廟內白塔被民居分隔,俨然成為兩件毫無相干的孤品。一寺、一塔、一樹,人們從中捕捉著歷史的氣息,也捕捉出了歲月無情的傷感。
2009年5月,法華寺保護修復工程在充分尊重了這些歷史信息的基礎上,並依據《法華經》的儀軌,展開施工。大規模的保護修復,讓一處古廟宇得以輝煌再現,伴隨著名城復興進程,法華寺開始以其獨有的內涵接待著四方賓朋。有文物專家稱,法華寺還有著十分吸引人的建築細節,景區內有眾多的磚雕、石雕構件,而每一構件都十分精細、考究。此外,我國古代建築的屋頂樣式幾乎都可以在法華寺內尋找到,中國傳統的庑頂、懸山頂、硬山頂、卷棚頂以及攢尖頂等古建形式在法華寺內一應俱全。另外,琉璃牌樓、圓形攢尖頂的鐘鼓樓,展示的則是大同古代多民族融合的獨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