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東岳廟裡看三多

東岳廟裡看三多

日期:2016/12/14 20:54:29      編輯:古代建築
       出了地鐵朝陽門站的東北口,沿著朝陽門外大街向東走上十來分鐘,你會感覺臉頰一陣暖意,被高樓擋住的陽光徹底地打在了臉上。車來車往的鬧市裡,還有著一座保存相當完整的道觀——東岳廟。

東岳廟大門
  全國有數十處東岳廟,當然京城僅此一座,朝陽的這座算是華北地區最大的道教正一派道觀。此廟始建於元代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主祀泰山神東岳大帝,古建376間。
  傳說,東岳大帝是主管陰陽兩界生老病死、貧窮富貴的冥府之王,轄下有76個辦事機構,即76司。各司皆有神主,俗稱判官。北京東岳廟由於殿堂不足,所以出現了兩司“聯合辦公”的情況。因此,76司實際只用了68間。
  元代的北京能建如此大規模的道觀原因很復雜。既與元朝統治者的宗教信仰、宗教政策有關,也和創建人的經歷息息相連。
  創建者張留孫本是江西龍虎山上清宮的道士。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南宋全境皆已歸元,張留孫隨36代天師張宗演應召來大都谒見。張留孫作為天師“駐京辦”的代表留了下來。後來因為祈禱術“有驗”,為元世祖所信任。張出自道教正一派,地位提高後,自立門戶,稱玄教。才過兩年,忽必烈便封他為玄教宗師。大德年間,元成宗又加封他玄教大宗師。就連武宗和仁宗的名字都是他取的。
  張留孫憑著皇家的厚愛,自費建一座廟宇看似合情合理。不過,建廟原因遠非自願那麼簡單,元朝思想家吳澄卻一語道破玄機:“欽承上意,買地城東,擬建東岳廟。”只買了地,還未開工,張就去世了。後由其傳人弟子接手建造。總的來說,元朝道教的復興,才使東岳廟的一磚一瓦得以長成。
  東岳廟以“三多”聞名——神像多,碑刻多,楹聯匾額多。
  1928年,民國北平當局曾對東岳廟的神像做過統計,1300余尊。據說,最多時有3000多尊,而且神像最全——廟裡面不僅供奉著東岳大帝,還有財神、月老、魯班之類。現在東岳廟裡仍有千余尊神像,但多為仿制,雖然神似,卻沒了古典的神韻。
  至於楹聯匾額,各個殿前都有。雖然曾經遭到破壞,但是這些楹聯牌匾上的文字,在現當代的書法名家的恢復下,仍是不可多得的名言警句。

東岳廟碑刻
  東岳廟的最後一“多”,就是石碑多,老北京有“東岳廟的碑數也數不清”的說法。工作人員介紹說,其歷史上有過160多通石碑,“文革”期間,廟內碑刻遭到嚴重破壞,大部分被推倒砸碎,碑座上的文飾也被斧子鑿去,有的碑身上還用黑墨畫上了標語。推倒後的碑刻或用作地基,或深埋在地下。1995年底東岳廟被朝陽區文化文物局收歸時,完好豎立的碑僅存18通。1997年重修東岳廟時,才又發現了許多被埋在地下的石碑。萬幸的是,現在院內還有百余石碑能為後人觀賞。這些石碑多為歷朝歷代翻修或擴建東岳廟的碑記或民間善會石碑。很多石碑記載了老北京的民俗世相。其中康熙、乾隆的御碑和張公碑最著名。張公碑由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書丹篆額,刻有張留孫生平,為國家一級文物。
  雖然張公碑已被安裝上透明保護罩,但從其表面斑駁的印跡,我們還是可以想象出它隨東岳廟一起經歷的歷史洗禮。拋開民國的戰火紛飛不談,“文革”裡,這座廟受的罪就不小,大量的文物遭到損壞。再加上北京市國家安全局、下三條小學等單位的占用,東岳廟常年關閉,香火無煙。
  1996年,東岳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掛上了民俗博物館的牌子;好事多磨,1999年春節終於正式對外開放。
  現今,每逢春節、端午之類的傳統節日,東岳廟的廟會可謂熱鬧非凡。廟會上,古老的傳統還延續著:“摸銅馬兒,洗亮眼兒,想得貴子,打金錢眼”,還有“走福路、掛福牌、畫福布、繞福樹、拴福條”等一些民俗活動。“福”文化是東岳廟廟會的核心。廟會上不僅有這些祈福活動。傳統的游藝項目,也吸引了大量的兒童,還有好奇的外國友人。“拉洋片”、“扁擔戲”、“耍耗子”……這些帶有鄉土氣息的傳統游樂項目,讓人想起了老北京人的快樂生活。
  說起廟會上人們掛上的福牌、福條,我覺得這應該算東岳廟的第四“多”。正殿門口對著的路上,兩旁滿滿都是紅色的福牌、福條。
  這熱鬧的廟會最初形成於元朝,明清時期最為鼎盛,是北京歷史上最早的廟會之一。上世紀90年代末期,隨著民俗博物館的成立開始恢復。
  北京民俗博物館[微博]是京城唯一一座國辦民俗類專題博物館。館內常年都有北京民俗風物的展覽。現在去,我們能看到《華夏遺珍——古瓷文明展》。櫥窗裡形形色色的民俗文物,我不禁羨慕起先人們的多彩生活。館內還有個東岳書院,作為向市民們普及民俗知識,傳統文化的講壇。
  出了東岳廟,向東幾步路遠的地方,有座正翻新的老式建築,光禿禿的一座,緊貼著一商業大廈,沒有任何標識。正好路過的大爺告訴我,這就是九天普化宮。
  九天普化宮始建於明萬歷年間,也是一座道觀。據說斜對面還有一座慈壽寺(俗稱十八獄廟)。古時,這挨在一塊兒的三座道觀是朝陽門外香火最旺的。香客們先拜東岳大帝,算算去年的功過得失;再去隔壁的九天普化宮和慈壽寺,想想“生死輪回,因果報應”。這一套進香的程序就算齊全了。
朝外東岳廟琉璃牌樓
  站在九天普化宮旁,我舉目四望,慈壽寺已無影蹤。倒是街對面的琉璃牌樓顯得光輝熠熠。
  東岳廟琉璃牌樓是北京現存唯一的過街式琉璃牌樓,相傳是明萬歷年間的太監集資所建。一般只有極重要的寺廟裡才有這種三間四柱七樓的黃綠彩琉璃牌樓。牌樓北面題“永延帝祚”,南面刻“秩祀岱宗”。前者的意思是永遠延續皇帝的統治;後者的意思是祭泰山,這與皇帝泰山封禅有關。牌樓門洞正對南邊的街叫神路街,顧名思義,神仙走的路。當然,皇帝貴族祈福時也走這條。可如今,牌樓周圍辟為了一個街邊停車場。看來“永延帝祚”終究是個美好的願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