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民族缺少文字歷史文化未獲有效傳承
小片1:公元1120年,大遼王朝的心髒腹地“遼上京城”一片混亂。曾經被他們統轄壓制的女真人帶著強烈的仇恨,欲將契丹人趕盡殺絕。開國太祖阿保機的陵園,成為女真人洩恨的重要目標。這個曾經被遼朝人世代尊崇的皇家祖陵,在女真人肆意點燃的火海中,瞬間化為廢墟。從此大遼王朝維系兩百多年的威儀也隨著這場大火喪失殆盡。五年後,大遼王朝宣告滅亡。
小片2:近千年後的今天,契丹人徹底從中華多民族大家庭中消失,試圖尋找他們後裔的努力,也總是被那場滅絕性的殺戮所阻隔!契丹人,這個帶著草原神秘色彩的民族到底從何而來?他的後裔又去向何方了呢?
小片3: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地區的城市高速公路下,有一條寬闊的河流,它就是跨越蒙古高原、遼河平原的西拉木倫河。今天,人們還親切地將它稱為中國東北地區的母親河,有學者考證它就是大遼王朝的發源地。
紀實:當時有一個神話傳說,說一個男子乘著一匹白馬沿土河而下,一個仙女乘著一個青牛駕的車順著這個潢水而下,到了兩水合流處,附近有一座山木葉山,在那下面相遇,相遇為夫婦之後,就生了八個兒子,這八個兒子成長以後,成了契丹八部。
串場1:一個消失在歷史中的民族,必定對應一個與祖先失去鏈接的現代族群。與西拉沐倫河相對,更觸動我“想找到些什麼”的念頭。我想有關契丹人的來歷,之所以靠神話傳說來代替歷史,其實這與契丹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文字相關。而大遼王朝建立之後,契丹人才開始緊急造字。這就是被我們今天視為天書的契丹大字,據說當時人們僅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把字造了出來。當然了,這期間還有些小插曲,大字不實用,後來又造小字。大字、小字都有了,但是沒多久國家也滅亡了。文字失傳,後世朝代又不屑多加筆墨為異族做傳,從此,契丹以及他們所興建的大遼王朝,就成了史書上輕飄飄帶過的一筆,可謂青史疏淡。但事實上,近千年後的今天,大遼故地卻依然遺存下很多實實在在的契丹烙印。這些線索雖然支離破碎,卻仍能拼湊出那個消逝民族的模糊身影。
小片4:任愛君,多年潛心於契丹、遼文化研究,對他而言,書齋裡的求索之外,能發現一些契丹人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更令他欣喜若狂。
紀實:這個巖畫一澆,等到水稍微一干的時候,它就,就非常清晰了,這是一幅典型的遼代的剿敵力士。這個頭部,眼睛,這個鼻子、口,這是這樣插著腰的胳膊,這是胳膊。
小片5:荒野中殘留在巖畫上的契丹武士:吹胡子瞪眼,面露凶殘之氣。這個形象讓人很容易聯想起武俠小說中描寫的契丹人:他們茹毛飲血,野蠻殘暴,來無影去無蹤!真實的契丹人果真如此麼?這些遼代貴族墓葬中發現的大量壁畫,描摹了契丹人的日常生活,它們也豐富了我們對契丹人的了解。
紀實:這幅壁畫體現的,當時姜夔有一首詩嘛,描寫契丹人狩獵場面,這兩個契丹奴僕他手裡架的就是著名的海東青,用海東青來搏擊天鵝,像這個是,應該是它屬於出行圖中的一個場面,看整個場面顯得氣氛等等各方面,都是很匆促的這樣一種形式。像手裡提著帶長鏈的罐,後面那個搬著一把椅子,像這個髡發就比較典型,它這個顯示了契丹人髡發形式中的主要的一種方式。
小片6:史料記載,契丹人出現在公元四世紀,傳說他們與當時統一了中原政權、建立北魏王朝的鮮卑人同源。
任:它和鮮卑民族有著直接的這個文化上的淵源、和這個血緣上的這個關系,契丹人他就是東部鮮卑宇文部的後代。宇文被慕容部吞並以後其中一部分人,被慕容部給融入到慕容部系統之內,以後就是進入,隨著進入中原歷史,在北魏晚期,形成北周政權,它的這個宇文部滅亡以後,一部分殘余力量向北退縮,退縮到古代的松漠區域。所謂松漠五代時期和北宋時期有一句話形容,這個形容應該很形象的代表了松漠這個名字的來源,當時是一個稀疏的森林景觀的草原地帶,登高遠望平林漠漠,被看到全是一片森林,其實這是稀疏的草原森林景觀。
主持人:而且當時候的植被生態比現在好得多。
任:植被狀況比現在好得多。
小片7:經過考證,松漠就是今天的赤峰地區。西拉木倫河的傳說和確鑿的史料最終指向了同一個方向:曾經在草原上稱霸一方的契丹人,他們帶著並不空白的歷史,落腳到了赤峰地區忍辱偷生。
塔拉:那麼它最早呢從草原上興起呢,就一直是從事的畜牧業經濟形態,它的經濟形態是畜牧業經濟形態,那麼它所從事的生產生活的方式呢,就是像我們現在提到的蒙古人,逐水草而居這樣一種生產方式。
如今,在內蒙古東部地區,大量遼代墓葬不斷攜帶著契丹人的信息出土。
字幕:2010年赤峰歷史博物館
紀實:這是契丹族所特有的一種器物,這是晚期的契丹雞冠壺,那麼早期的咱們看一下,它更顯出它的特色,咱們這裡有早期的雞冠壺。這裡頭呢有這麼兩件早期的雞冠壺,它這個雞冠呢壺因為契丹是馬背民族,他在騎馬上的時候呢,他為了帶、方便帶一些液體,比如說水啊,酒啊,然後呢他用一種皮囊裝這個東西,那麼隨著它定居以後,建立國家,然後呢,它就開始燒紙瓷器,來仿制這種皮囊,那麼咱們看這件雞冠壺,綠釉,它上面還帶有針腳,它就仿制這個縫的皮囊這種縫制的針線,那麼這裡還有一件桦樹皮制作的。
這就是遼代的著名的氈車,也叫西車。主要是根據這幅壁畫的真人大小和這個比例,復原的這個氈車,這車駕車的一般是駝,用駱駝。所以非常高大,像車轅部位,它上面都有棚,車棚,車廂部位也有棚,後面呢那個尾箱部位非常特殊,然後往後看,那這個車輪非常巨大,這是易於沙地移動的,而且契丹人對他的車子的使用啊,據北宋出使遼朝的使臣記載,它有一種特殊的方法,一般渡河是用船,他說契丹人有一種獨特的方法他用車渡河。大約說用車渡河,可能就是這種車,水再一深的話,可能像駝啊、馬一類的都能夠游過去,但這個車它也能夠在河上就漂移著在畜類的牽引下就能過去。
契丹人起源於內蒙赤峰地區和鮮卑民族同源
小片1:四世紀末,隱匿於赤峰地區的鮮卑人,正式將自己的部落改名為契丹。北魏時期,他們發展成了八個部落,八部落之間互不管轄,各部獨立地和北魏政權保持著朝貢關系。
主持人:契丹是現在我們根據當時候的這個他們自稱的一個音,然後保留下來的兩個漢字。
任:對,他自稱的部落名號,保存下來的漢字的形勢。
主持人:叫什麼意思我們也不是很清楚。
任:現在對它語意的研究,現在已經是很難找到確切的這種漢譯了。
對。
小片2:但是有學者破譯,契丹有“鐵一樣堅硬”之意。今天從契丹人的墓葬文物中,我們依然能感覺到這個民族的“剛硬”性格!他們有極強的尚武精神!
紀實:
那麼這一部分呢,就是遼代的馬具,它對這個馬非常地推崇,所以說馬身上的這些裝備啊,也做得非常的精美,你像這個馬鞍比現在的馬鞍要大,那就說明呢他坐上去以後呢,就非常地舒適。他這裝飾馬身上這些鞍子,以及馬镫,和這些球帶上呢,不光使用這些銅的,而且有金的,有銀的,有銅的,有玉石的,
小片3:當時隱匿在赤峰地區的契丹人,是怎樣從一個弱小而孤立的部落成長為草原一霸的呢?
主持人:那麼它後來崛起啊,成為蒙古高原地區啊,特別是東部地區的一個主體民族大概是什麼時候。
任:它逐漸崛起啊,它經歷了五六百年的發展時間,我覺得這個時間對於契丹人而言意義最為重大的,一個是它親自經歷了這個突厥汗國,回鹘汗國的興旺,而且這兩個汗國都曾經把契丹部落作為自己的統治對象,來進行過統治。
小片4:突厥汗國、回鹘汗國是在唐朝初年,與契丹民族共同存在於北方草原的少數民族政權,起初契丹族處於這些政權的下風,他們像是隨風倒的草芥,哪個政權強大就依附在哪裡。
但是這樣的生活終究卑微,契丹人開始從內部調整,企圖自我壯大!
串場2:那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唐朝初年,契丹八個部落不再是初期松散的狀態,他們開始擰成一股力量,初步形成了部落聯盟的局面。盟主是在選舉中產生,任期三年,到期改選。起初,大賀氏家族成員為部落之首,在盟長的帶領下,當時的契丹人輾轉臣服於唐朝、突厥、回鹘政權之間。唐太宗貞觀之治以後,大賀氏家族瓦解,遙辇氏取代大賀氏。面對草原部落、中原政權的變更,始終在夾縫中生存的契丹人,終於等來了自己的機會!
小片5:公元755年,唐玄宗時期,一場由胡人發動的安史之亂,將大唐王朝由興盛的頂峰拉了下來。與此同時,周邊的突厥汗國、回鹘汗國也覆亡了。此時的契丹人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重要時機!
主持人:好像這個安史之亂是給了它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歷史契機,當時候安祿山、史思明他們唐朝的主要的一些軍隊,就是在現在的這個吉遼這一帶,對不對啊,對它是一個很大的一個壓迫,然後安史之亂以後,這個唐朝的所有的軍隊全部撤離這個地方以後,它這裡變成一個政治軍事真空了。
任:對,而且在安祿山時期,它經常數次以大軍來攻擊契丹部落,但是安史之亂以後形成藩鎮割據,沒有力量再對它進行攻擊,所以來自中原政權政治上、軍事上的壓力它沒有了,但是它能保留一個就是經濟上的這種交流,還是有的。它繼續維持著和唐朝政府的這種朝貢的關系,和幽州藩鎮政權的這種經濟上的聯系,等到這個回鹘汗國也就是黠戛斯部落,擊滅回鹘汗國以後,因為黠戛斯西迫這個回鹘王庭以後,這次重大歷史事件發生以後,它又獲得了一次重要的這個發展契機,回鹘汗國又四分五裂了。對,草原地區沒有真正的霸主出現,所以草原地區有一個世紀多的、這樣的時間。一種政治上真空狀態,所以在這種真空的局面下,它獲得了一個發展的重大的發展機遇。
小片6:公元907年漠北草原上,一個替契丹聯盟立下漢馬功勞的年輕人,拂去戰馬揚起的塵沙,露出了他神勇的面容。
主持人:我們知道草原的部落崛起啊,一般都和一個英雄人物有關系,一定要出一個這樣的英雄人物,然後才能把四分五裂的這個部落然後統一起來,那麼在契丹的這個歷史上頭,這樣的一個英雄人物,是不是就是耶律阿保機。
任:這個耶律阿保機應該說就是時逢其遇的這樣一個歷史人物,他的出現標志著契丹部落社會的轉變,標志著北方政治格局的轉變,標志著中國歷史上古代政治割據局面的一個重大的變化。
小片7:史書記載耶律阿保機身高九尺,能拉三百斤重量的弓!他不僅英勇善戰,而且還足智多謀。
任:馬克思曾經引用,借助黑格爾說過一句話,他說同樣的歷史事件,在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可能是以悲劇的形式出現,第二次出現的時候可能是以喜劇的形式出現,都同樣展現給人看,像阿保機這樣一個人,作為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我們可以以另一個重大的歷史人物來做一個比對,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我們都知道,在他獲得這個可汗的權利以後,他和那個通天巫闊闊初之間有一次強烈的這種斗爭。鏟除闊闊初集團以後他是集汗權和神權於一身,遼朝時留下的這個史料是經過元朝人的手修訂的,遼史是現存24史中最為簡陋的一個,但是從遼史中對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研究,我們同樣可以發現這樣一條線索,就是他的崛起,史書記載是以和平演變的方式,也就是禅讓制的這種方式,他把遙辇氏的這個汗權奪取過來了,奪取這個汗權以後,整個爭奪的過程,他也利用一個神權,神速姑,對,這個大巫師。
主持人:一個大薩滿。
小片8:遼國初期,是人神共處的年代。阿保機開始利用當時部落的大巫師神速姑,人為編制了一個“神授國柄”的輿論,這個輿論為阿保機登上汗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後來神速姑勢力崛起並起叛亂之意,阿保機則誅殺了神速姑,從此他將自己打扮成一尊部落社會的大神。凡是有關宗教信仰的至上權威,絕不假手他人而是親自操作。阿保機的鐵腕和策略使得他獲得了軍權與神權統一的至高地位。
任:他在907年繼契丹可汗位,916年正式是把可汗更名為皇帝,在918年他建立的是皇都,就是上京城的前身。
主持人:這個上京城的前身,就是在我們現在的巴左。
任:就是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那個古城遺址。
小片9:巴林左旗,遼上京故地。今天的中央大街還有契丹、遼上京命名的街道,但是除了兩座古塔之外,這裡已經沒有遼代遺留下的古建築了。
紀實:這是遼上京南塔,它建於遼代早期,那麼這個塔呢,它塔高是25米。整個是密檐塔,七層密檐,那麼塔身呢雕有很多石質的佛像。那麼還有呢,道教的仙人造像。
小片10:這座看起來同漢地風格如此接近的寶塔,頃刻間打破了我們的想象:一個草原民族政權所建立的都城怎麼竟與我們熟悉的漢地王朝如此接近?一個靠劫掠、快馬立刀稱霸的少數民族帝國,竟將本民族之外的文化拿來即用得如此坦蕩不拘呢?
從南塔向低處俯瞰,就是大遼王朝的國都所在地----遼上京遺址。這個空曠得只剩下現代人立起的標志性建築碑的黃土坡,就是大遼王朝的政治權利中心之一。其實,從一個游牧民族領袖下令建都城和定居點的一刻開始,就宣告了契丹帝國將不再像隨風吹拂的草芥!
紀實:今天這風啊,應該到六級了吧?有了,有六級了,石頭子都起來了。這個大土堆原來是上京的一個什麼建築?這是大內,皇城大內的位置。現在看的那個位置,那邊就是城牆麼?北牆。
小片11:內蒙古博物館塔拉館長,曾經負責勘探遼上京遺址,經過仔細調查研究,他對遼上京過去的建築、布局,有了一個初步了解。
塔拉:從現在我們的考古調查,我在遼上京做的考古鑽探和試掘來看的話,它應該是主要是仿造唐代的建城風格,那種裡坊制度,像長安城和洛陽城,用街道隔開一個區一個區,這樣很方整的這樣一個城市建築。另外呢,每個建築形制呢,它叫的一些門和一些殿都和中原有關系,應該是有的原封不動就搬過來了。
主持人:那麼這種建築,特別是像一些宮殿,是不是也跟我們中原的宮殿一樣,也是這種我們很熟悉的這種形式呢?
A:大屋頂,因為這個在,我們在調查當中就發現了很多這樣的建築構建,琉璃瓦的建築構建,柱礎的建築構建,它已經完全是把這個漢文化的宮殿遺址,就直接搬過來了,在這建設,但是呢我說有兩種文化的因素呢,它在遼上京呢,它有很大的區域呢,是沒有任何建築痕跡。
主持人:整個就是留下一片空地。
A:空地,在它的西北角,東北角,東北角,是很大的一片空地,那麼這片空地干什麼的,為什麼這個城裡到處都是建築台基呢,這邊是空地呢?就應該推斷它還在保留著它的民族習性,就是氈帳,蒙古包,就是那片地是留來建氈帳的!建氈帳的,這個在我們後期的考古挖掘當中,就是晚的,跟遼不一樣的城址的,原來城址也是這種現象,它在城的一面留出一片很大、很寬的地方來,那麼遼上京就是這麼樣一個現象。
主持人:我聽他們有一些研究遼史的學者說,其實像耶律阿保機在上京裡頭,他可能不一定住在那種像漢代的,漢人的那種宮殿裡頭,他很可能還是在那個東北角最高的那個山坡上頭,還是住在氈帳裡頭。
A:對,對,他留了很大的空地就是這樣的,我們經過鑽探的發現,它並不是沒有人為的建築痕跡,但是它有很薄的人的這種踩踏面,那麼這個就和我們現代的蒙古包,建住
、扎一段時間在這生活一段時間搬走以後,留出一個硬面是一樣的,它這個整個一個面積很大的一個踩踏面。
串場3:在寒冷的冬季,行走在遼上京都城遺址,大風揚起的飛沙遮住了人的雙眼。蒼天與大地相連,只是中間不見當年盛極一時的大遼王都的巍峨宮殿。回想千年之前,那個草原蒼狼一般的人物,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是怎樣一個智慧與野心並駕齊驅之人?作為開國皇帝,他將如何帶領這個突然崛起的帝國朝往一個正確的方向?契丹人應該慶幸,這個三十多歲的年輕領袖,確實有著超越常人的眼界和胸襟!任用漢人謀士,改革制度,建造城郭,奠定農業基礎。種種大刀闊斧的改革,目標直指一個靶心:自我強大!
唐朝因安史之亂衰弱契丹民族迎來發展空間
小片1:事實上,阿保機建國後,面臨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妥善處理契丹與漢民族的關系。阿保機當年所采用的策略,至今還被政治家所稱道。
主持人:說起來實際上是個遼國大契丹國,它本身在它統治的地域中間各就種民族都有,契丹民族只不過是統治民族,是吧?它有大量的從中原包括從山西、河北這邊擄掠來的漢族人口,然後在這裡也有周邊的其它的一些民族在這個地方,當然它主要的這個關系是和漢族的關系,它主要的文化是和漢族交往的文化,對,對。所以他很早就根據這種情況,他制定的整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包括文化,就是一種一國兩制一國多制的。是吧?
任:這個還不能簡單地說一國兩制,它實際上就是因俗而治,因俗而治更多。因為在這個遼太祖建立專制主義政權之前,也就是說唐朝藩鎮割據局面形成以後,藩鎮之間它經常要爭斗,所以賦稅豐富嚴重,許許多多的幽州等等的、河北地區的一些人口,它就不斷向北方草原地區逃亡,逃亡到那裡以後啊,相對的賦稅等等比較輕。以前把這些漢人就都視為說是契丹人的奴隸,其實在契丹人他那裡肯定不是奴隸,如果他的生活狀況比在幽州藩鎮或者河北藩鎮生活更艱苦的話,他就不會往那裡跑,所以另外一種就是戰爭的形式擄掠,所以在阿保機916年正式改成皇帝的時候大量的漢族人口存在,大量漢族人口存在,在他的整個控制區域裡就兩種經濟生產方式,一個是游牧的一個是農耕的。
小片2:阿保機高瞻遠矚,將一個單一的游牧民族,拓展成一個具有農耕地域、商貿體系完整的帝國,契丹人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唐朝面對這個日益崛起的民族,也開始改變策略,試圖把一些公主嫁過來和親,從此緩解契丹人對他們的威脅。唐朝的這種策略,又帶來了雙方文化融合的契機!
紀實:
劉冰:那麼這裡展示的是遼代三彩器,那麼遼代三彩器,它是在唐代三彩器的基礎上,經過發展創新而創制出來的,那麼遼代三彩器它燒制時間也比較早,在遼代早期的時候就已經燒制出來了,它和唐代三彩器還有一定的區別,那麼唐代三彩器呢就是色彩比較豐富,但是遼代三彩器呢,它只有黃綠和白三種顏色,那麼顏色呢比較素雅清新,它的器形也不是特別大,那麼主要有盤,壺,海棠盤,以及這種罐,主要是這類器物。
那麼這個顏色確實是顯得比較淡雅,它缺少了藍色,缺少了發紅的這種顏色,一般呢認為它是草原色彩,黃,白,綠,主要是這三種顏色。
主持人:我們經常有時候說唐風遼韻,唐風遼韻。我們確實也看到就是中原的宋的這個政權、它的文化,和唐的文化的直接的聯系,至少在形態上頭不是那麼明顯,但是反而在北方地區的遼國我們卻看到大量的和唐的文化直接一脈相傳的東西。
任:從唐朝建立開始,契丹人就與唐朝政權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而唐朝文化也不是突兀的一種歷史文化,它有以前的歷史根基,實際上是北魏一直到這個隋朝,這一線歷史貫穿著,像契丹人是和北魏王朝幾乎是同步開始出現的,這一套文化系統文化根脈,我們說唐代文化,魯迅不是說唐文化有濃重的胡風嗎,胡氣,它這種胡氣就是鮮卑,鮮卑文化這種特色,我們都知道李唐王氏,它不是正宗的漢族的這個李氏家族,雖然他冒名頂替是隴西李氏,但是正宗的是鮮卑人,所以唐朝很開放,契丹人也很開放,游牧民族它是有時候,追名逐利,尤其逐利這種特點上很明顯。
主持人:好東西拿來就是了,他很開放。對對,拿過來搶來就是了。
任:那農耕民族呢,他似乎是更講究仁義禮智信,但是它不開放,它固步自封,所以唐代的這種文化的影響,對於契丹人,大約也恰恰是在於它這種開放性,而且這種影響往往不是,許多情況下不是被動的,這個唐朝對它的直接奴役,也就是太宗,還有這個高宗時期,到了唐玄宗時期他已經控制不了契丹這八部了,所以它應該不是一種被動的這種影響,應該是主動的汲取的方式,所以這種影響應該是一種互動方式的。
小片5:僅僅二十多年的時間,契丹民族在他們至高無上君王阿保機的引領下,聲名遠揚。當時在亞洲地域范圍內,人們只把契丹當作中國。
串場4:公元924年6月的一天,耶律阿保機召來皇後、皇太子、大元帥及諸部頭領等人,向所有人說了一番半神半人的神秘偈語。他首先解密自己能夠橫空出世、成為一代偉人的因由:“每當聖主明王降臨在人世間,應當是萬年一遇的機會,我就是向上承受天命,向下統帥群生的聖主明王。每次征行皆奉行天意,所以每次行動的機謀雖然在我自己,但取捨總蒙托上蒼之神。”正當群臣准備呼喊吾皇聖明、吾皇萬歲之時,耶律阿保機卻宣布自己將要死去,“升天與降世是有日期的,逝去與來世的日期由我控制;我作為眾國之王,豈是凡夫俗骨?三年之後,在初秋之際,必是我的死期。”聽完阿保機這番話,現場的所有人都雲裡霧裡,但令人驚訝的是,三年之後,阿保機的這番話竟然應驗了。
字幕:2010年巴林左旗遼祖陵
小片6:公元928年秋,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病逝,享年55歲,他長眠在巴林左旗祖山中的一個山谷裡。從漢文化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片絕佳的風水寶地!
紀實:任先生您看,我們走進來以後,從這個黑龍門走進來以後,就是完全是一個封閉的一個環境。對吧?是一個橢圓形的封閉環境,特別地使我想起這種,像人類子宮這樣的,那選擇這樣一個地點、這種風水學說它其實是道家的。
任:應該是道教的,它整個這墓地裡,按照這個前有照、後有靠這種形式,整個這個圓形的,像一個大大的椅子圈,比這個椅子圈規模還宏大。
主持人:對啊,也可以看作是一把大椅子。
任:這個現在看到古代講究堪輿術,這是應該是天造地設、比較優越的一種環境,對,天造地設,你在中原的那些帝陵裡頭,都沒有看過這麼天造地設的一個好的環境。
小片7:近些年,內蒙古考古所對祖陵進行了一些局部挖掘,發現陵區當時有很多大型建築。
主持人:塔院長,我們現在進到這個阿保機的這個祖陵裡頭,你看,看到這種大的石柱礎心裡頭就很激動,肯定這個地方當時的建築非常的高大。
塔拉:對,從這個柱礎的,它的這個圈上看,這個柱子起碼是很粗的了,它這個圈裡邊,進來以後就,王老師我們可以看到很寬闊的一個地方,它的四面全部是山,全部圍起來,從門進來很窄的一個門,進來全部是環繞的山,就是剛才我們提到這個山的缺口部分,都有人工加工的痕跡。都有堆過,把它封齊了,堆平了,整個把這個陵區就圍起來了,三十多處這種的人工痕跡,那像這樣的建築遺址呢我們這幾年在這裡邊,一共發掘了幾處了。
小片8:如今散落在山谷中的殘牆斷瓦,似乎在述說這裡曾經恢宏而又慘遭損毀的命運!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陵寢是否經過攪擾呢?在當地文博工作者的帶領下,我們找到了阿保機所在的墓地。
紀實:
這就是那個祖陵的封土堆,它這個封土非常大,因為就是一座山,它的後邊呢,估計就像那邊那個懸崖峭壁似的,應該是,那半座山,把這個地宮就修在這個山裡頭,鑿進去,鑿進去以後,封土就在外邊一圈,就把這個土又堆出半個山頭來。
主持人:就把這個等於把這個墓室門整個給堵住了,堵住,然後再堆出來這麼大一個山。
A:就形成一個圓形的山頭。
主持人:像寶頂。
就是後來說的寶頂一樣,因為它這個從這個往上看,能看得出來它都是一層石頭、一層封土,它都是一層層往裡做出來的。夯起來的。
小片9:這是考古工作者在阿保機陵寢周圍發現的石翁仲和石狗,這些守護墓主人不受攪擾的奴僕,已經殘破不堪,它們似乎是受到了嚴重的人為損毀。可見,黃泉之下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似乎並未獲得永久的安寧。那麼在他身後的歲月裡,契丹帝國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下期預告
大遼王朝統治北方草原達兩個世紀之久,耶律阿保機之後是誰將帝國推向巅峰。
傳說中的蕭太後是否真的那般冷酷凶殘,又是怎樣的浩劫讓他們消失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