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古鎮開發如何守住歷史風韻?

古鎮開發如何守住歷史風韻?

日期:2016/12/14 10:12:21      編輯:古建築保護

    因為梁思成的《圖像中國建築史》,選擇了一個周末的日子,雷小姐去了一趟宜賓李莊。她對記者說,雖然路途較遠,但那些遺跡與心靈的鳴響,讓她在回來的路上就開始懷念。

  黛瓦、青石、照壁,四川古鎮氣質迥異於江南水鄉、漢中古城。當人們已經開始反思“先行者”江蘇周莊的過度開發,仍在起步階段的四川古鎮更有必要自省:什麼才是最適合自己的開發路徑?而不管哪種選擇,有一點必須保持清醒———
  雲南麗江、江蘇周莊、山西平遙等地古城鎮旅游開發的成功讓人眼熱,以億計的旅游收入更讓人文景觀的市場價值不斷升高。成功模式可以復制嗎?
  2002年秋,“四川十大古鎮之旅”啟程,助燃當年“十一黃金周”古鎮游熱。一些自然旅游資源無法媲美“三山五岳”的地方,蓦然發現,“自家女兒養在深閨無人識”,名不見經傳的小街小鎮居然有如此魅力,引來大把閒錢。“不僅那些條件較成熟的古鎮在進行旅游開發,一些稍有條件的古鎮也紛紛行動起來,提出要把發展旅游業作為本地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有專家認為,“隨著古城鎮旅游開發愈熱,一些矛盾也暴露出來。”
  矛盾之
  39∶0

  傳統的農耕文化促成了我省場鎮發展,集市貿易使場鎮成為地域內經濟中心,集中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鄉土建築,並因為經濟條件較好而保留下來,成為現代人心目中的“古鎮”。
  的確,四川古鎮魅力自成一派。從1992年到去年底,我省公布的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就有39個,專家們認為“可以作為旅游景點來開發的”就更多。這些“散布在四川大地上的珍珠”,大部分遠離鬧市,保存著相對優美、寧靜的自然風光和風情。雅安市上裡場、石棉縣安順場、雙流縣黃龍溪鎮、成都新都區新繁鎮、成都青白江區城廂鎮、宜賓市李莊鎮、大邑縣安仁鎮、彭山縣江口鎮、犍為縣羅城,專家們認為“可以開發的”有數十處,或者100處左右。數字不准確是由於目前對古鎮的認定並沒有統一的標准,但一個共同之處是“旅游開發”都進入了當地人的經濟發展規劃。
  然而,引無數人心向往之的省內古城鎮卻在2003年底,無緣入圍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的我國首批10個歷史文化名鎮。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規劃旨在保護、繼承和發展我國優秀建築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傳統和地方特色。我省古鎮其實頗具實力,未能入選的主要原因在於申報熱情不夠,而缺乏熱情的背後是某些地方重開發、輕保護的觀念。須知,有效保護才是開發的基礎和前提。第二批申報已經開始,希望四川名鎮這次會脫穎而出。”省建設廳相關部門負責人說。
  矛盾之
  我只想品味那些碎片的痕跡

  和古韻漸失比起來,古鎮有無“歷史文化名鎮”的名分似乎都不那麼重要了。5月30日中午,在一個著名的古鎮,記者聽到了一些“不和諧音”。
  “你過得好辛苦,我比誰都清楚……”刺耳的腔調盤桓在古鎮上空,成為迎接游客的第一首序曲。“梧桐樹卡拉OK”幾個大字,在霓虹燈箱上刺眼地招搖,厚厚的布簾低垂。
  順著左邊的小巷,不和諧音仍在繼續。路旁大小餐飲店裡,店主們熄了煙火,麻將正酣。一條新修的水泥街道人煙稀少,兩邊新漆的紅色店面大多緊閉著。
  整個古鎮都被飯館、茶館、小賣部吞噬著。因為要做生意,樓下的店面都打掃得比較整潔,但是上到二樓,代表古鎮特色的雕欄畫棟上卻蒙著厚厚的灰塵,掛滿了蜘蛛網。在一家小食店,油煙鋪滿了廚房的窗戶和房梁,但走近仔細分辨,窗戶上還有一扇精美的龍頭雕刻。
  鎮上一位居民告訴記者:“搞旅游開發掙了錢,最想修一幢貼著瓷磚、看上去亮堂的大房子。”當地人改善生活狀況的願望無可厚非,但記者從大多數游客處聽到的卻是:“希望周圍沒有太多的游客,那些殘垣斷壁靜靜留在那裡,能讓人靜下心來慢慢品味那些古老建築的韻味。”為了找到這種感覺,近年來,旅游者們逃離大都市越來越遠,卻發現即使是在偏遠小鎮,一些城市建設、經濟發展中急功近利的元素也無處不在。
  從某種意義上說,古韻是古鎮的靈魂,也是古鎮旅游熱的直接誘因,因此,旅游者期待完整保留古韻的願望並非過分。守住古韻,其實也就是守住古鎮旅游的原生資源。但古鎮所在地的人們可能並不這樣想,至少他們不會認為“保留原樣就足夠了”,在他們中的一些人看來,古鎮作為一種文化資源,一定要發揮更大更多的價值和作用。而恰是在這種利用過程中,甚至是在以他們的方式迎合游客的過程中,原樣被改變,古韻被褪色。2002年春,成都張女士到江油市養馬壩時,整條街上沒有一家專門的飯店或現代風格的旅店,去年,她再去,發現街上卡拉OK、烤全羊等都有了,現代旅店也開了幾家,記憶中的寧靜不再,她唯有歎息。
  當然不可回避的是,古鎮居民也有苦衷:老民居的建築材料大都以木為主,在潮濕的四川,它們的壽命也就是100多年,現在普遍到了需要大修的時候,維修成本相當高;而且這些老民居設施有限,住起來未必舒服,房主想拆掉它們修新房子,也是情理之中。對此,有專家提出,四川的古鎮往往只有一條街,一片老屋,因此不妨換一種開發思路,比如把大多數居民搬遷到其它地方,老街只保留部分人口,保護好有歷史和文物價值的老房子,保持原汁原味的古鎮風情。
  矛盾之
  亡羊補牢與仿古建築

  建設部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應金華正在為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鎮編制古鎮“保護規劃”,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開發無度,古鎮就會離歷史越來越遠。在開發中能否堅持保護意識,是對地方政府最大的考驗。城廂鎮作為以前的縣城,留下許多古跡,雖然這些年來損毀嚴重,但歷史信息還大量存在。“如果一堵牆已經拆了一半,就把另一半保護下來。放在那裡,保留著,都是好東西。沒有開發條件就不要動。如果不能形成有規模的旅游業,還不如不做。而對城廂鎮來說,編制這個古鎮歷史上第一個保護規劃,算是亡羊補牢吧。”
  應金華認為,現在古鎮的保護有兩種方式,拆除重建和修修補補。哪種方式好,應該根據古跡留存的現狀和經濟能力來選擇。成都的錦裡一條街做得很精致,那是慢工細活和大量資金支撐的結果。而對遠離大城市的古鎮來說,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做適當的修補,讓古跡保留下來才是最重要的。現在許多地方,急於做旅游開發,紛紛將恢復重建計劃控制在三五年內,或者借助開發商的利益驅動,結果是,沒有任何歷史文化價值的垃圾建築充斥古城鎮。成都古鎮旅游愛好者蔡振雄也認為,太多的仿古建築,的確擴大了古鎮面積,卻淹沒了真正的古跡,造成新的破壞。
  那麼,如何以有限的資金,在開發古鎮旅游資源的同時,保護歷史文化遺存,讓古鎮旅游得以可持續發展?
  去年“五·一”期間,成都市邛崃平樂鎮迎來了古鎮打造完成後第一個旅游黃金周。這個以古秦漢驿道-南方絲綢之路起點聞名的小鎮,現在已沒有多少完整的歷史痕跡,但傳說和歷史資料依然讓平樂鎮“古意”盎然。石板鋪就的古街道,盤根錯節的千年古榕樹群,被風雨消磨得變了樣的石拱橋、古驿道,穿鎮而過的沫江景色,還是給各地來的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平樂鎮從去年開始,開發古鎮旅游僅投資了200萬元,按一位專家的說法,平樂用的是“窮辦法、土辦法”,沒有刻意去制造,但留下的卻是古鎮最真實的一面。
  矛盾之
  能否復制成功開發模式

  每一個古鎮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歷史信息”,應該立於自己的特色去做。采訪中,雖然專家和部分旅游者對太多太濫的仿古建築多持批評態度,但黃龍溪熱鬧的情景依然為一些古鎮管理者所向往。畢竟旅游開發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地方經濟的發展,誰都希望“客走自家門”,在現實追求和長遠利益面前,一些古鎮紛紛復制成功的開發模式。
  蔡振雄認為,簡單地批評“復制”是無益的,有一點必須提醒古鎮管理者,黃龍溪鎮是不可復制的。彭山縣的江口鎮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雖然和黃龍溪鎮在同一條河流上,而且古跡內容豐富,但至今也沒能成為一個熱門的景區。黃龍溪鎮的優勢在於,靠近成都,擁有巨大的消費能力;開發最早,聲名遠揚。但江口鎮並不具備這些條件。
  應金華對此卻有不同看法。“也算正常現象吧。”對於仿古建築過多過濫的問題,他顯得更冷靜一些。他認為,只要在建仿古建築的同時,保證舊有留存的完好,等到有一天人們意識到垃圾建築已經不能吸引游人時,還可以推倒從來,雖然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古鎮開發也需要承受發展探索之痛,後來者完全可以借鑒別人的經驗。在他的設計室,應金華指著桌上的城廂鎮保護規劃說,目前還只是做基礎工作,然後根據規劃一步一步地做。“用20年來恢復古鎮的風貌也不算長。黃龍溪鎮能發展到今天,也已經過了10年,那些想在10年或者更短時間就收回成本的規劃,只能是掠奪和破壞。”
  矛盾之
  一個大院如何撐起一個產業

  由於年代、建築風格、山水地理、歷史際遇等因素,各地古鎮又呈現出各異風貌,這些都是喚起都市人旅游熱望的先天優勢,但交通、住宿、管理等後天條件的不足,卻制約了古鎮撐起現代旅游產業。
  蔡振雄認為,古鎮是散落在四川大地上的珍珠,但如何讓它們發光,需要冷靜看待。比如洪雅縣高廟鎮,如果游客只是走馬觀花,對建築史沒興趣,沒有相關歷史、建築知識,可能要不了一支煙的工夫就可以“到此一游”。像這樣旅游資源單一的地方如何形成旅游產業鏈?他建議,高廟地處峨眉山、瓦屋山之間,完全可以納入大景區環線,而不必非要發展“自己的旅游業”。
  記者了解到,古鎮開發的招商項目中,關於收入的分析一般都以每人次消費一百元為計算標准,但實際情況是,到古鎮觀光的人停留時間一般不會超過一天,消費上百元的可能性不高。如果以這種回報標准交給開發商運作,結果可想而知。希望靠一條街、幾家大院就成就一方旅游業是不現實的。大多數古鎮因為其過去的繁榮,處在一定的交通要道上,在通往省內各大景區的路上,且與自然風景名勝區屬於兩種完全不同的類型。在游覽自然風光之後,再去古鎮觀賞古樸民風民俗,是古鎮值得一試的旅游發展模式。記者從有關部門也了解到,今後將突出巴蜀特色,推出一批靠近旅游環線、高品位的重點古鎮。
  本報記者黃裡黃浩
  {愛好者說}
  愛憂交織情牽古鎮20年

  蔡振雄
  多而又少,這正是四川古鎮的現狀:近6000個場鎮,可謂多也,但歷史悠久又保存完好的古鎮,只有區區39個,可謂少也!
  39個古鎮,承載了太多的歷史與文化:有些悠久得令人唏噓,如阆中、荅江、昭化,歷史都在2000年以上;有些因名人而揚名,如崇州街子古鎮因唐代“一瓢詩人”唐求故裡而有了詩意,江油青蓮古鎮走出的李白,三台潼川古鎮流寓的杜甫,都為古鎮增色不少;有些則在歷史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宜賓李莊古鎮是抗戰大後方的文化中心……
  四川的場鎮,一般地處兩河交匯、山口平壩、交通要道、水陸碼頭等地,多數只有一條街,少則一兩千人,多則三五千人,上萬人口的便是中心集鎮了。受地形影響,場鎮布局往往巧奪天工,至今看來,仍給人強烈震撼。如犍為羅城和廣安肖溪的船型布局,為四川古鎮所獨有;再如合江佛寶的古堡建制、隆昌雲頂的寨子建築、廣元昭化的縣城形制、資中羅泉的龍形布局等,都各有特色。
  清末民初是場鎮建設最為活躍的時期,現在的很多場鎮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場鎮的一大特色是以街代市,沿街商店林立,攤點密布。沿街民居多為前店後宅,木板作門面。茶館是場鎮的社交場所,要了解古鎮的文化與歷史,走進茶館,是最便捷的方式。
  漫步古鎮,建築與街道尺度相宜,鄰裡之間,雞犬相聞,親切又熱烈。古鎮大都是青石板鋪路,在大片青瓦粉牆民居中,城樓高聳,寺廟豪宅置身其中,戲樓牌坊鋪陳,高低錯落,輪廓豐富,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有機結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然而,當旅游與開發熱湧時,古鎮也燥熱起來。古鎮人的致富心情可以理解,古鎮的生活環境應當改善,但是,盲目與無知的開發,過度與草率的建設,給古鎮帶來了致命的破壞。當看到古建築、民居被拆毀,代以一幢幢“垃圾”建築;肆意破壞古鎮布局,新修所謂景點,請來忸怩作態的表演,而真正民俗的東西任其消失時,情牽古鎮20年的我欲哭無淚。要知道,現在僅剩的39個古鎮,都有它獨特的歷史與文化,有很高的保護價值。可以毫不避諱地說,如果我們不從現在開始,對這些古鎮加以認真的保護,要不了多久,古鎮就會毀在我們手中!
  古鎮路徑之
  李莊:聯手同濟再揚文化

  去年6月1日,同濟大學紀念碑在宜賓李莊鎮奠基,同濟還將李莊確定為愛國榮校教育基地。
  同濟與李莊情緣已久。60多年前,因日軍入侵,上海淪陷,同濟大學輾轉遷徙落腳在四川小鎮李莊;60多年後,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周儉親自帶著師生,歷時兩年,於2004年完成了李莊古鎮規劃。
  李莊位於宜賓長江南岸,素有“萬裡長江第一古鎮”之稱。1940年,與同濟一同遷入李莊的,還有國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10多所文化科研機構共1.1萬余人,而當時李莊僅有3千余人。李莊成為當時全國四大文化中心之一,蜚聲海內外。
  這塊土地養育了一批青年學子和專家學者。當年從李莊出去的學者中,兩院院士有13位,還有一大批學子現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知名專家、教授。
  在此期間,李莊還接納了一位真正懂得它的人。梁思成先生正是在這裡用英文寫成了《圖像中國建築史》。李莊旋螺殿在書中被稱為“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與奎星閣、百鶴窗、九龍碑等並稱為古鎮“四絕”。鎮內古戲樓、古街道、古民居、古作坊、古井等文物古跡隨處可見;慧光寺、玉佛寺、東岳廟、南華宮等代表“九宮十八廟”的古建築群有很高的文化藝術觀賞價值;有最能體現明、清兩代移民文化和各省的建築風格,鎮上建有27座寺、廟、宮、觀、殿、閣和眾多的四天井組合四合院、兩天井組合四合院,是一座匯聚建築精華的歷史博物館。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李莊的保護與開發近幾年來得到高度重視,已先後投入1600多萬元用於建設,建設資金逐年增加。今後李莊將山、水、鎮統一布局,以古鎮保護、環境改造提升和旅游接待服務條件改善為切入點,充分發揮古鎮多元文化優勢和依山傍水的環境優勢,打造旅游品牌,讓文化與經濟互動式發展。
  明選聶家芮本報記者童順鳴
  古鎮路徑之
  高廟:山區古鎮的百萬游客計劃

  從洪雅縣城往高廟,20幾座的客車只有記者一個乘客。聽說記者去看古鎮,車主頗為不解,“幾間舊房子,有什麼好看的。”
  高廟鎮坐落在一個大斜坡上,擁有“明末清初街肆”之名的古鎮就依傍在坡底山溝溪流邊。據當地宣傳資料介紹:高廟古建築迄今保存完好的尚有125座,其中絕大部分建於明末清初,全是穿木結構。古鎮由三條長100余米,寬3至6米的老街組成,民居多為單家獨戶的小天井四合院。
  完整保留的那條老街,兩旁屋檐緊靠,只透下一絲天光,被當地人稱為“一線天”。其他兩條街,一條街上的鋪板已被多半的磚牆替代,另一條街鋪板太舊,有點不成樣子。中午時分,“一線天”下幽深的街旁,幾位老人獨坐在自家門前,沒有言語,靜到極致。舊屋,老街,老人,如詩如畫,韻味悠長,高廟因此被一些愛好者稱為“攝影天堂”。
  然而,對高廟人來說,卻更希望看到人流如織,財源滾滾的場景。“樣啥都有才算是鎮。”83歲的李大爺很懷念過去的熱鬧,高廟曾經是交通要道和方圓百裡的集貿中心,還有過秉燭交易和油燈下的夜光市場。然而現在,街面冷清,不多的店鋪也生意清淡,“年輕人都出去打工賺錢了,只剩下老人和小孩。”
  這幾年,在古鎮旅游的熱中,高廟也漸添人氣。每到節假日,街上都能看到些陌生的面孔,餐館也因此多了生意。據鎮裡一負責人介紹,古鎮的“招牌”每年能帶給當地六七百萬元的收入。
  高廟人逐漸意識到了古鎮的價值。“如果每年花上幾十萬,不說恢復,至少可以讓老街保持現狀。”但因政策所限,鎮裡不可能動用一分錢來對老街進行恢復和改造,因此交給投資者經營是最簡單的辦法,鎮裡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而要讓投資者有回報,最重要的就是游客量。
  根據鎮政府提供的一份招商說明書,要全面開發古鎮及周邊的山水,需要投入1億元,建成後年游客流量可達100萬人,年創利潤1000萬元以上,10年內可收回全部成本。
  吸引百萬游客,對這個地處山區的老街古鎮談何容易。而有專家認為:古鎮之所以吸引越來越多都市旅游者,除了它的文化景觀、建築風格,還在於它與都市迥然不同的從容閒適的生活節奏,古樸的環境氛圍。可以想見,若每年真有100萬游客到高廟,他們所追尋的恬淡古韻,是否還在?
  本報記者 黃裡
  古鎮路徑之
  黃龍溪:規劃少了煙火氣

  掩在喧囂的正街後,周述華的家顯得有些寂寥。回想起舊時景象,年近90的老人立刻打開話匣:過去的黃龍溪比現在還熱鬧呢!出成都的絲綢、茶葉,運進來的鹽都要打這經過,街上吃的、玩的、打草鞋的,啥都有。後來通了路,水小了,碼頭基本就廢了。為啥老房子都保存那麼好?都是因為窮啊。
  周大爺這樣的老人在鎮上還有很多。老房子基本都租了出去,每年收入萬元左右。但很少人滿意古鎮新貌:“哪有從前的樣子喲,完全成了飲食街。”
  按分管旅游的副鎮長高德文的話說,這正是讓他“最困惑”的問題。上世紀90年代中期,黃龍溪驟然成了旅游熱點,因為基礎設施欠缺,游客連吃飯、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一些有生意頭腦的人因此爭相租賃民居做生意。當時沒有規劃意識,因此成了現在這樣“雜亂無章的飲食一條街”。
  規劃因之成為鎮政府發展旅游的第一要務。2004年,上海同濟大學受委托對黃龍溪進行整體規劃。目前,這一規劃正在論證階段。新城擬定於距古鎮1.5公裡的嘉禾村。整個黃龍溪將由五個小島構成,古鎮是其中的一個島,餐飲、住宿、游樂場將和古建築完全剝離。
  “只有按景區運作,才可能產生造血功能。”高德文說,“政府機關將搬至新城;坍塌的古建築將進行修葺;只允許手工業從業者、旅游用品經營戶等入駐。”
  本報記者黃浩
  古鎮路徑之
  五鳳:造價昂貴的傳統“文化”
  找回傳統不容易

  站在龍泉山上看,滔滔的沱江在對面彎過,像是打了一個勾,正是這個勾才有了金堂縣五鳳鎮。據資料介紹,五鳳建於清康熙年間,曾是沱江水路碼頭,客商雲集,世相繁華,建築上的戲文浮雕、壁畫等都十分精美。
  順著街道往前走,油漆鮮亮的“來鳳樓”出現在眼前,四層石木建築,氣度不凡。據當地媒體曾報道稱,這是五鳳鎮眾多古建築資源中,第一個打造出來接待游客的項目,“品茶聽戲別有情趣”。然而記者看到的來鳳樓卻是一家餐館,樓上整潔一新的是幾間麻將室,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服務。
  街頭,可以看見一些剛剛制作的仿古浮雕和壁畫,街角一口新修的仿古井,也顯示這裡的人們正在努力尋找過去的影子。兩條水泥路面已經澆築完成,整齊劃一。記者訪問了4位當地居民,他們都認為,原來的石板和仿石板都不好,車行在上面會亂翹,“水泥路修起來容易,又結實耐用。”居民們異口同聲。
  記者注意到,鎮上最熱鬧的金鳳街,僅有的三間鋪板營業房上,貼著招租的條子,無人問津,而其它水泥鋪面則個個開門營業。一家藥店正在整修,堆放著河沙和水泥,原來的石板石條被取下運走了。顯然,和條石比起來,水泥建築在當地更受歡迎。
  “打造”傳統更不容易
  有300年歷史的“觀聖宮”瓦房已顯破舊。據鎮政府一負責人介紹,如果要請專業機構來完成修復工作,需要200萬元左右。“我們歡迎開發商來做,當然修好後收點門票也是應該的。”不過,守廟人表示,來祭祀的都是當地人,經濟並不寬裕,如果收門票,很可能把他們擋在外面,觀聖宮就會失去它的文化意義。而如果沒有門票回報,誰又來出錢修復呢?
  五鳳鎮的另一亮點是碼頭文化。沱江邊的采砂場上,今年3月剛立起一個“五鳳碼頭”的碑,碼頭石梯也是新修的。應金華認為,要在已經消失的碼頭上恢復“客商雲集”的碼頭文化,需要增添相關模擬內容,這一點可能是地方財力無法完成的。
  據報道,為了加快五鳳古鎮的保護維修和規劃布局,去年,成都市有關部門撥專款200萬元用於基礎景點的整治和建設。從今年到2008年,金堂縣政府每年也將撥給該鎮建設資金100萬元。不過,要恢復古鎮的原貌,需要數千萬元資金。鎮裡一負責人說:“水面項目還需要和市裡相關部門合作才行,這也是資金的另一種來源。我們不敢和黃龍溪比。但一年吸引幾十萬人還是可能的。”
  本報記者黃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