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留住即將消逝的村莊 江山市歷史文化村落紀行

留住即將消逝的村莊 江山市歷史文化村落紀行

日期:2016/12/14 10:09:19      編輯:古建築保護
    村落日漸消逝的今天,江山市留住了她們匆匆的腳步。全市102個行政村保留著歷史文化村落的特色,宛如顆顆散落在鄉野的明珠,熠熠閃光。

  春夏之交,在古村落中穿行,不禁想起了海子的詩句:我要還家,我要轉回故鄉,我要在故鄉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聲談吐……

  一

  雨後的大陳村,綠樹掩映,古樸中透著清新。

  扶著爬滿青苔的磚牆,走在濕滑的青石路上,側耳細聽,幽遠的小巷裡飄來歌聲:輕輕地在風中翻轉,香香的在碗中盤旋……不管我們走得多遠,故鄉永遠在我們心間……

  循聲而去,走進古老的“汪氏宗祠”,只見男女老少在村支書汪衍君的帶領下且歌且舞,歌名叫《媽媽的那碗大陳面》,是他們的村歌。

  “大陳村的鄉土文化也曾面臨消逝。”汪衍君說。

  改革開放以來,一些村莊發展迅猛,變化很大,但是她們也消逝了,因為丟掉了該有的靈魂、腳步和炊煙——那些與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美學和心靈秩序。這樣的村莊只是單純的“居住地”,只是一個“空殼”。

  大陳村也一度過度開采資源換取村莊的發展,經濟上去了,在全市名列前茅,但村裡風氣日下,甚至成了央視《焦點訪談》曝光的後進村。

  2005年,汪衍君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上任第一天,再一次踏入村中那幽深的小巷,望著眼前走過200多年風雨滄桑的幢幢古宅,汪衍君若有所思。

  在村民驚訝的目光中,汪衍君修繕了古建築,請人寫了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

  音樂聲中,只見汪衍君在天井裡深情歌唱,舞台上下,兩邊廂廊,村民們為他伴舞。一曲終了,汪衍君和白發蒼蒼的老奶奶偎依在一起。他說,村歌講述的正是汪氏祖先一個關於母愛的故事。

  “大陳面是村裡秘傳百年的美食,寄托了思念和家的味道。”一位老大爺眼噙淚花。文化潤澤了百姓的心田,歌聲中,村民被喚醒,浮躁的心得到了撫慰,大陳人不再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眼下,雖然人均收入只排在全市中游,但是村民的幸福指數卻攀升到全市前列。央視記者再次來到大陳村,這次記錄的是村民的幸福。

  歷史文化村落不僅是歷史留給當代的遺產,也應該是當代留給未來的遺產。汪衍君相告,其實,我們的生活更離不開其中的文化。

  二

  同是古村落,形態卻各異。

  青山環抱,曲徑通幽,徽派建築古雅、簡潔,青石板小路縱橫交錯。這是大陳村。

  池塘四周,整潔的村道兩旁樹木蔥茏,整齊劃一的戶外健身設施、老年活動室等一應俱全。這是永興塢村。

  粉牆黛瓦,素然而立,不帶一絲奢華,不見一縷雕琢。小溪潺潺繞村過,荷葉田田迎客來。這是清漾村。

  竹林搖曳處,古老的“饅頭窯”散落在房前屋後,各式花盆壺罐的泥坯泛著泥土的芳香,成排成列曬在農家院子裡,竹椅上,老陶工悠然地抽著煙。這是和睦村。

江山共有各類歷史文化村落102個,其中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1個,省級歷史文化村(鎮)2個。在這些村落中,散布著古棧道、古牌樓、古宗祠、古建築群、名人故居等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1處。在推進特色文化村建設過程中,結合特色鄉土文化、田園風貌等自然禀賦,江山市科學編制了特色文化村發展與保護規劃,力求“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

  保護原真,修舊如舊。各特色文化村也紛紛聘請高資質規劃設計單位,發掘文化底蘊,量身繪制藍圖。如清漾村的規劃,由全國知名古建專家阮儀三教授作為牽頭人,邀請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編制完成;保安村、和睦村的規劃,還榮獲國家級優秀城鄉規劃設計大獎。

  一路走來,我們看到生活在古建築中的村民同樣能享受現代文明生活。因為這些村莊的規劃既包括古村落保護、村莊整治,又涉及鄉村旅游開發,三大規劃同時引領著歷史文化村的建設。

  廿八都因此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千年古鎮。雖然是一個大景點,但是古鎮的居民,絕大多數還是住在老民居裡,你隨時可以到他們家裡討碗水喝。制作蓑衣的老人,依然坐在自家臨街的門房裡穿針。還有雜貨店、理發店、糕點店等等,一如往昔。

  三

  資金不足,始終是歷史文化村落建設的“瓶頸”之一。

  江山市找到了破解之法:政府資金保障、引導,確保歷史文化村落建設的項目前期及主體工程、基礎設施建設。至今,全市累計投入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資金2億多元。同時,以項目推進、適度開發來帶動古村落的保護。

  和睦村瓦窯自然村,是一個不足600人的小村落,在商代就有比較成熟的制陶工藝,至今保留著60多座“饅頭窯”,被譽為中國古陶的“活化石”。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土陶村慢慢沉寂。

  江山市政府及時啟動了和睦彩陶文化村的保護與開發項目,成立和睦彩陶文化保護開發有限公司,政府出資2000萬元,引入社會資金2000萬元,整合村莊整治、幸福鄉村建設等資源,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睦人請來了陶瓷工藝美術師姜子牙,在原始制陶工藝中融入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等多種元素,開發生產800余種仿古彩陶工藝品,遠銷海內外。如今,傳統制陶工藝得到傳承,土陶文化產業重新成為村民的致富產業。

  清漾村是江南毛氏發祥地,也是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祖居地。踏著青石板和鵝卵石鋪就的小路,依次走過清漾祖宅、國學大師毛子水故居、清漾毛氏名人堂等景點,游客絡繹不絕。

  利用村內原有自然環境和歷史遺存的建築景觀,江山市對歷史文化村落進行了適度旅游開發,舉辦“毛氏旅游文化節”等活動,精心培育古村落文化休閒旅游業。清漾、浔裡、花園崗等文化特色村,每年簽約上海、杭州等城市游客5萬人次以上。2009年以來,江山歷史文化村落已接待考察游覽的客人50多萬人次。

  古村落的保護還吸引了社會各界的參與,全市92個市級機關部門和部分規模骨干企業結對幫扶共建,到位幫扶資金500多萬元。

  四

  這裡,每個老百姓都擔當著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任,每個細胞裡都跳動著文化的因子。

  年逾古稀的吳賽仙,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廿八都山歌的傳承人。老人現在演出不斷,慕名而來的客人想聽,她就唱;市裡舉辦大型演出活動,她也登台亮相。在杭州打工的孫女更是欣喜地發現,奶奶的名氣已在網絡上傳播開了。吳老太的“粉絲”,遍及海內外,其中不乏專家級的人物,日本的民俗研究者已兩次專程來聽她唱歌。不過,最讓她高興的,則是山歌課已經在當地學校成為正式科目。

  走進永興塢村缪氏宗祠,最吸引人的莫過於牆上的光榮榜,一邊是好媳婦等名單,一邊是小孝星等“五小”名單,村支書缪順朝說:“小小光榮榜,讓‘禮儀孝敬’在孩子們的心裡悄悄扎了根。”在村兩委會議室裡,掛著“省文明村”、“省文化村”等40多塊榮譽匾,是江山所有行政村中最多的,這其中的三分之二和“文化”有關。

  多年來,大陳村一直努力構建全村男女老少都能參與的文化平台。村裡出資購買了音響等設備,組建了排舞隊、坐唱班和合唱團,全體村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一項或多項活動。村民汪長秋高興地說:“白天干活,晚上來唱唱歌,能消除一天的疲勞,也融洽了鄰裡關系,生活很充實,很開心。”

  每年農歷十月十的麻糍文化節上,外地人慕名而來,與村民一起互動,舉辦文藝活動。那一天,全體村民都要登台演出,而村民評選出來的“孝子賢孫”、“十佳綠化示范戶”、“文明和諧家庭”,往往是舞台上最大的明星。

  正是充分發揮和實現了農民的主體作用,江山才把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工作不斷推向深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