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中華第一民宅--位育堂

中華第一民宅--位育堂

日期:2016/12/14 19:23:47      編輯:古建築保護

    在東陽市虎鹿鎮廈程裡村,有一個被村民稱為“八面朝廳”的位育堂古建築群,讓村民們想不到的是,他們住了這麼多年的老房子,竟然會是“中華第一民宅”。

    普通鄉民建起大宅第

    據介紹,廈程裡村的位育堂古建築群建成於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占地面積13000多平方米,圍內面積近萬平方米(不計大街為9496平方米),實際建築面積6570余平方米,擁有房捨、廳堂209間,明塘、天井45個,影壁兩座,荷沿塘1口,水井兩口。整體建築前後共5進,縱向(東西)108米,橫向(南北)89米,方圍內有寬各為4.4米、2.2米、1.6米的街巷通衢,圍牆高4米,設4門通向四方,西水東流的排水系統合理完善。

    位育堂的建造者程用祁,是一個既無功名又無官職的普通鄉民,與眾不同的是他有9個兒子、34個孫子。據說,在封建社會,像他這樣的布衣百姓建造如此一個有著5開間大廳、5進深院並有護厝圍垣的大宅第,按律可獲罪至滿門抄斬,但他靠著民間的智慧,不僅逃過一劫,還保全了這座規模宏大、布局嚴謹的建築群。在廈程裡,一直流傳著這樣的傳說,由於位育堂建築群外似城邑,步入其中特別是大廳則有進入公堂之感,為此有人上奏朝廷說程用祁“私設公堂”,朝廷遂派欽差明察。程用祁怕遭滅族之禍,連夜將轎廳布置成私塾課堂,大廳堆放農具倉儲,後堂則塑起佛像改為佛堂,並放出風聲說造的是寺廟,以遮欽差耳目。同時派人水陸兩路迎接欽差,托人疏通關系,總算把此事了了。當然,這只是傳說。

    那時候,位育堂原先沒有堂名,俗稱“大廳”。清嘉慶年間,程用祁的孫子程铨中了進士,官任四省督察後,正式定名為“位育堂”,意為“達到中和境界,天地各在其位,萬物生長發育,國家自然太平”。

    據中國紫禁城學會會員、北京地壇牌樓、首都機場高速路上的“國門”設計者、東陽籍古建築專家王仲奮分析,位育堂之所以能建成並保全,有兩個原因:其一,程用祁人稱“北麓公”,可能是東白山區的一方鄉紳或山林經營者,有一定的見識和組織計劃能力,也有錢,更有9子34孫,憑此實力沒人敢惹他的麻煩。古有諺語:“五虎(指五子)能擒狼。”說明有5個兒子就誰都不怕,何況是9子34孫!其二,山高皇帝遠,上面管不到,下面法制觀念淡薄,敢於膽大妄為。

    為何能稱為“中華第一民宅”

    那麼,位育堂古建築群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能被稱為“中華第一民宅”呢?在王仲奮所著的《東方住宅明珠———浙江東陽民居》一書中,王仲奮對此進行了重點評述:“此為中國民居中規模最大、房間最多、寓意最深、布局最嚴謹、功能設施最全的一座鄉民家庭院落。它外似城邑,內若公堂,實為民宅,國內罕見。”

    “位育堂古建築有幾個特色是國內唯一或罕見的。”近日,通過電話連線,在北京的王仲奮告訴記者,一是位育堂是普通百姓蓋的5進民宅。二是位育堂的大廳為5間,前廳為7間,遠遠超出了常規的3間規模。三是位育堂古建築群整體建築布局嚴謹。四是位育堂的排水系統設計非常獨特。

    為此,王仲奮還給記者寄來了他制作的“浙江東陽廈程裡‘位育堂’與國內著名私家宅第比較表”,通過表格將廈程裡位育堂與浙江義烏黃山八面廳、江蘇蘇州太平天國忠王府、廣東潮州許钰驸馬府、浙江紹興呂府、山西祁縣喬家大院等14座國內著名的私家宅第從占地總面積、建築面積、總間數、建築年代、正廳間數、建築主要特征和屋主身份等方面進行了比較。記者發現,裡面只有浙江紹興呂府和山東棲霞牟氏莊園的占地總面積和房屋總間數超過廈程裡位育堂,分別是13900多平方米、正房125間、護厝120間和20000多平方米、387間,但建築面積都沒有廈程裡位育堂大,分別是6300余平方米和6000余平方米。另外還有山西祁縣喬家大院的房屋總間數是250余間,大於廈程裡位育堂。不過浙江紹興呂府的主人是一品大員,而山東棲霞牟氏莊園是由6套宅院及花園分成3組獨立建築構成的莊園,石材房、進深小的平房多,門窗裝修簡單,很少磚木雕飾。另外山西祁縣喬家大院的房屋總間數比較多,但建築面積只有3800余平方米。

    王仲奮說,他走過全國各地,發現全國范圍內私宅建築規模能與位育堂比較的,恐怕只有江蘇蘇州天官坊的陸府和浙江紹興城西北新河弄的呂府,但這兩處私宅的主人都是一品大員,而位育堂主人程用祁是一布衣百姓,故位育堂是地道的民宅。而且較之陸府與呂府,無論是從建築面積、正廳開間、建築格局的軸向對稱、規整嚴謹及防盜、防火、防洪排水等方面,位育堂都更勝一籌,堪稱中華大地第一民宅。

    艱難曲折的保護修繕之路

    “直到去年,看到古建築專家王仲奮先生所著的《東方住宅明珠———浙江東陽民居》一書中對位育堂的評述後,我們才知道位育堂建築群真正非同尋常的地方。”看到記者采訪,今年68歲的村民程重陽從培蘭堂的房子裡拿出了一疊相關資料。

    原來,村民對位育堂的關注和保護,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了,但是一直沒有意識到位育堂的真正價值,而且走了一些彎路。從1993年開始,村民程菊生老人就與他的兒子一道,對位育堂進行測量,花了一年多時間繪制了位育堂建築群的整體效果圖和平面圖,提供給有關專家,呼吁進行修繕和保護。1993年,廈程裡村對位育堂進行了修繕,並把這處建築辟為老年大學。讓人遺憾的是,有不少專家學者對這種保護方式提出了質疑,認為由於缺乏相應的古建築修繕技術,反而對位育堂造成了破壞。

    由於年久失修,位育堂前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明塘,排水系統失去了作用,周圍住戶苦不堪言,多次向村裡建議要求修繕,村裡於是決定把此明塘澆築成水泥地面。虎鹿鎮文化站站長張啟龍為此曾與村裡交涉多次,但仍未能阻止這一行動。

    記者采訪時,一名正在位育堂牆邊曬東西的老漢指著水泥明塘和全民健身路徑調侃地說:“當時村裡在准備修這處明塘時,就有村民提出,修建一定要與原有的面貌相符,因為我們不能只考慮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還要考慮給子孫後代留下文化遺產。可是現在,你們看看,在如此珍貴的古建築前澆築水泥明塘,並且做了水泥花壇和全民健身路徑,是不是不倫不類?”

    不過,最讓72歲的程洪濤擔憂的是,位育堂建築群目前已是東倒西歪,蟲蛀雨霉,倒的倒,拆的拆,照此速度不出幾年就毀滅殆盡。“雖然位育堂已列為東陽市文保單位,但也只一處大廳而已,周圍的民房並不在列。如果周圍的子廳及附屬建築都蕩然無存,僅遺一處位育堂,則八面朝廳的風采何在?”

    程洪濤說,目前村民已自發籌資修繕了芝瑞堂和培蘭堂,8座子廳中目前還有5座存在,如果抓緊時機加以保護,完全可以修繕和復原,但巨額資金僅靠村民籌集,心有余而力不足。“何況位育堂建築群缺乏統一的管理機構,其產權和使用權分屬不同的人,萬一大家各行其是,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為了讓記者理解修繕位育堂的緊迫性,程重陽還邊寫邊畫向記者介紹了位育堂眾字脊結構的瀕危局面。位育堂5開間,長25米(一般廳堂長15米),深13米(一般廳堂深9米),棟高10.20米,檐高5.3米,木魚梁抬梁式構架。由於結構特殊,間深超常,故廳內屋架分前後兩架,用兩個“人”字形坡連接,兩個“人”字形坡上又加一個“人”字坡,從外部看仍為一個兩坡頂。這種結構稱復水式屋架或復水脊,也叫“眾”字脊。據說此類結構的建築很少見,目前在東陽已屬孤例。如今兩個“人”字坡中間的支柱已經發生了移位,如果再不進行修整,位育堂的眾字脊結構就有可能不復存在。而要修繕的話,就需要將整個屋頂都拆下來重修,難度也是非常大的。

    村民欲為位育堂“申吉”“申遺”

    其實廈程裡的民居古建築群,遠不止位育堂,1950年以前全村所有的房子都是清朝乾隆、鹹豐以前建造的,全為十幾間、幾十間的院落,當時全村只有20座左右的院落,卻足可供全村2000多人居住。

    村民說,留下來的這些古建築也都可以與位育堂古建築群的開發保護統一起來。比如說現在還未被人們發現和重視的“慎修堂”,據說它的結構和雕刻之精細考究堪比北京頤和園慈禧太後的住處,也可以作為位育堂的陪襯,加以保護開發。

    能不能為位育堂申請吉尼斯紀錄,並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呢?去年下半年,看到王仲奮對位育堂的評述後,程洪濤就冒出了這樣一個大膽的念頭。程洪濤說,他最初的想法是希望能通過此舉引起有關部門對位育堂古建築群的重視,搶救這座危在旦夕的“中華第一民宅”。

    “目前東陽市正在對東白山進行旅游開發,如果把位育堂作為東白山旅游的配套項目,與城區的盧宅遙相呼應,不僅可以豐富東白山旅游的內涵,而且可以申報吉尼斯紀錄與世界文化遺產。”對於村民的想法,虎鹿鎮文化站站長張啟龍也很支持。

    “為了弄清楚位育堂到底有沒有資格申請吉尼斯紀錄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我們又再次寫信詢問王仲奮先生,他於1月5日回信說,如果能按原格局、規模、風格、工藝修繕復原的話,他認為‘申吉’甚至‘申遺’都是不成問題的。”王仲奮先生的回信更是讓村民堅定了信心。程重陽告訴記者,為了使這中華民族的奇葩,國之瑰寶,東陽民宅中最燦爛的明珠,不遭損壞和湮沒,從1月15日開始,村民們就在准備聯名提議將位育堂古建築群進行修整復原,為位育堂申請吉尼斯紀錄,並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