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丹霞懷抱的千年古鎮

丹霞懷抱的千年古鎮

日期:2016/12/14 10:09:19      編輯:古建築保護

圖為赤水風景

圖為丹霞地貌

貴州赤水,因丹霞地貌壯觀獨特而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遺產”。在赤水的日子,偷得半日閒,我悄然來到大同古鎮,感受這個丹霞懷抱下的千年古鎮之魅力。

初冬的大同古鎮,煙雨濛濛,站在鎮外的關灘口放眼望去,藍天山巒拱橋融為一體,沙灣碧水露崖共成一色。翠竹杉林,籐蘿野草,古鎮簇擁在翠綠蔥茏當中,好一派清幽雅靜的景致。

沿著整潔的丹霞石階而下,幾通古碑映入眼簾,高聳的古碑上寫有“清封朝議大夫陳貢珊先生紀念碑”,兩旁小字有些風化脫落,但依然能識辨。讀著石碑這段史料記載,偶爾間有陣陣鳥鳴從蒼翠的古榕樹間傳來。大同,古時候曾叫“蠻峒子”,明清年間是播敘古驿道上一個重鎮。清朝,山西知縣王炳感覺蠻峒子聽起來“誤以為夷蠻、荒蕪之地”,便改成了“大洞場”。當地人士陳玉生赴日本留學回來後,又把大洞場改名為大同場,為的是響應孫中山先生所倡議的“天下大公,世界大同”。如此看來,大同得此名還深藏了厚重多元的文化記憶符號呢。

順著紅石鋪墁的古街來到古碼頭。河岸用丹霞紅石砌成的碼頭很有規模,這個發端於北宋、明末清初就已形成的古鎮,當年碼頭上常常停泊著載滿貨物的商船,川黔兩地所需的洋廣雜貨,由旱路而來的各種土特產、生熟藥材均從這裡交貨轉運,小鎮成了鹽商貨船補給停靠的重要據點。駐足古碼頭,完全可以依稀想象得出,在那遙遠年代這裡是一片商賈雲集、千帆競渡、人挑馬馱的非凡景象。

時光流轉,大同河洗卻了古鎮昔日的鉛華,卻留下太多的歷史文化遺跡:商人捐資修建的會館,臨山而建的坎離宮、禹王宮、萬壽宮、觀音廟,走近了仍能尋得著的豪宅院落、望族祠堂遺址。更為傳奇的是,1929年中共地下組織在這裡建立起的“中共赤合特支”,竟成了貴州省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至今閃耀著紅色赤水的燦爛韶華。

走進古鎮,你會不由得放輕放緩腳步,生怕紛擾這裡的平和寧靜,生怕驚動街邊藝人編制竹籠的專注,生怕驚醒屋檐下小狗熟睡的甜夢,生怕打擾茶館裡老人們玩著紙牌的雅興。一張老八仙桌,一壺茶和一只蓋碗瓷杯,那位戴著老花鏡、一手托著腮幫等著出牌的老人,成了古鎮中過目難忘的一道風景。

在古鎮平街,我見一位老人悠閒地坐在門前,便上前與他聊了起來。老人叫張錫文,如今已82歲高齡,年輕時曾參加過上甘嶺戰斗。眼下,這位老人還每天堅持讀書看報,平常愛喝點小酒,退休後回到大同古鎮悠靜地過著晚年。鄰居們見我與老人聊得起勁,也圍了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拉著家常,講述著古鎮裡發生過的些許往事,沒有把我當成外地人,開懷釋然的笑語聲傳出老遠老遠……

“水繞山環千門瑞藹,雲蒸霞蔚一路福星。”駐足坎離宮遺址側門前,讀到這副古聯時,我在想,像張錫文這樣健康的福壽老人,古鎮應該說有不少吧。據說,3年前,上海復旦大學一位教授來大同考察,一住就是兩個月,完成了一部20萬字的小說仍捨不得離開。他曾感言,天地極為厚愛大同,把山靈水秀賜予這裡,環境寧靜和諧,鄰裡通情至理,民風敦厚淳樸。我想,如今仍生活在這裡的老人,正是緣於這如同世外桃源般的清幽安寧,淡然祥和地享受著與福星齊壽的饋贈。

大同古鎮,宛如沉靜江南水鄉的鎮落,隨著赤水丹霞“世遺”旅游升溫,也開始吸引游人前來訪古尋幽。欣賞了丹霞、瀑布、桫椤、竹海景觀,若能到這裡走一走,在這散落悠久時光的古村落裡,感受著這份尚未作任何人文包裝的原汁原味,享受著這份無人紛擾的寧靜圖畫,捕捉這份古樸厚重的遠古生命之魂,留下一段淒美難得的人文邂逅,你一定也會感歎神奇大自然與悠遠厚重歷史完美結合。
     (編輯:李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