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清永陵和赫圖阿拉城風水
日期:2016/12/14 17:58:02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清永陵位於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座落在永陵鎮西北一公裡之啟運山南麓。陵寢依山面水,四周群山拱衛,眾水朝宗,山環水抱,風景壯觀,交通方便,氣候宜人。
清永陵是清皇室的祖陵,位居清初盛京三陵之首。始建於明萬歷年間。初稱興京陵,順治十六年(1659年),改興京陵為永陵。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這裡埋葬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和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順治五年清世祖福臨追封孟特穆為“肇祖原皇帝”,福滿為“興祖直皇帝”,覺昌安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為“顯祖宣皇帝”。並追封禮敦為武功郡王,塔察篇古為恪恭貝勒。
永陵古建築群由下馬碑、前院、方城、寶城、省牲所等部分組成。陵寢總占面積一萬一千多平方米。陵前有八百多米筆直的參拜道。參拜道的南端東西兩側,及參拜道的北端東西兩側各有一座下馬石碑。陵寢建築,黃瓦紅牆,琉璃瓦頂。形制簡陋、樸實無華。陵山、享殿、方城門皆冠名“啟運”以示滿族發祥於此,清朝肇基於此。前院內並列四皇帝,四皇後聖德神功碑樓是清帝陵寢中的特例。小木作硬山式正紅門別具滿族特色。碑樓“坐龍”石刻為清帝王陵中僅見。君臣一陵、四帝後聚葬亦為中國帝王陵葬制中所罕有。建築早、規模小、墓主多、輩分高、形制簡、特色濃是清永陵的主要特征。它具有我國古代建築的優秀傳統和滿族藝術風格。
記得好象是《地理原真》書上,有句這樣的話:“自古以來,出聖出賢盡在朝陽俊秀之處,清雅之地。”
概觀中國歷史,王朝更替之際多有風水逸話伴之先後,而出現在“真命天子”左右的“王氣”或“天子之氣”更是頻出不窮,王朝的正統性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這種“天命”觀念所支撐的。
當年秦始皇深謀遠慮,得知五百年後金陵之地將出現“天子之氣”,於是掘山斷脈,以撲滅該地所孕育的山川靈氣;劉伯溫望天相,輔佐朱元璋打天下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新王朝的創建是以否定舊王朝為前提的,這就意味著需要暫時割斷歷史的連續性,而連續性的斷絕又代表了新王朝正統性的喪失。於是,為了確定正統,重新建構歷史合理性便成為當務之急。這個合理性就是所謂的“天命”標志——“天子之氣”,亦即風水。
當年被漢人們稱為異族王朝的清朝,當然不會忘記援用風水說和天命說來主張其正統地位,也許正因為是異族,就更需要強調它在中國王朝譜系中的歷史連續性。主張這種天命說的風水故事,主要靠傳說和故事的形式流傳於民間,而在正史《清史稿》中卻幾乎不見其蹤影。口頭傳承有時會轉化為文字記錄,並作為王朝歷史的一部分被人們傳播,被人們所記憶。而當這個記憶被引申到政治場域時,它便會由“多聲道”切換為“特權化了的被控制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