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雙墩遺址二次發掘出土豐富遺物

雙墩遺址二次發掘出土豐富遺物

日期:2016/12/14 12:23:30      編輯:古建築保護
     昨天,記者從雙墩遺址二次考古發掘現場了解到,自本月18日考古隊正式進駐雙墩遺址現場開展工作以來,發掘進展順利,目前已經進入到文化層,出土的遺物非常豐富。
      雙墩遺址距今已有7300多年歷史,遺址面積二三萬平方米,上世紀90年代進行過一次發掘,是蚌埠地區乃至淮河中游地區最早的人類祖先居住過的地方,通過前期的考古發掘證實,雙墩遺址東西北三面環水,南部連接崗地,是靜水狀態下的湖相沉積。
      考古隊發現西部偏南區域是文化堆積最厚的區域,大約有1.5米。鑒於此,考古隊在該區域布了16個探方展開挖掘,面積400平方米,目前,擾層清理已完成,從揭露出的文化層看,遺物非常豐富。
      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在一個個探方中,工作人員都在緊張地忙碌著,在南側最大的探方中大量陶片、獸骨等散落在泥土中,工作人員用工具小心翼翼地將遺物從泥土中剝離清理出來。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雙墩考古發掘執行領隊張東介紹,此次發掘出土遺物有夾砂陶、泥質陶等大量陶片,口大底小的大型炊器以及支腳、支座,形式各異的平底釜,大量的獸骨、魚骨、貝殼,形似靴子的用鹿角制成的器物、網墜。還有最能體現雙墩文化典型特征的刻劃符號,一般在器物底部,有網狀、十字型符號。通過對這些遺物的分析研究,可以推斷出先民們的生活以漁獵為主。“此次發掘最重要的突破在於,找到了和雙墩古人類居住場所相關的遺跡。”張東告訴記者,通過鑽探發現,此次發掘區域的東部有紅燒土跡象,這是人類居住的建築的典型特征,這對於了解聚落的結構形態,整體面貌,以及展現當時生活環境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此次對雙墩遺址的考古發掘采用聚落考古手段,與以往搶救性發掘不同的是,不再單純對一處遺跡進行集中地清理,而是更關注面上的、與遺物有關聯的信息,比如當時的人們住在哪,周邊是個什麼狀況等。因此,就聚落考古而言,哪怕是一個陶片都可能蘊藏著豐富的信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