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溥儀最後居住地因暴雨成危房遭拆除

溥儀最後居住地因暴雨成危房遭拆除

日期:2016/12/14 10:03:17      編輯:古建築保護
昨日,被拆除的溥儀舊居現場。新京報實習生 王飛 攝
昨日,被拆除的溥儀舊居現場。
8月11日,溥儀舊居只剩下拱門未被拆除。讀者供圖
8月11日,溥儀舊居只剩下拱門未被拆除。 上世紀60年代,溥儀和李淑賢在舊居前留影。資料圖片
上世紀60年代,溥儀和李淑賢在舊居前留影。

  近日,市民發現位於西城區東冠英胡同的末代皇帝溥儀舊居,已經變成一片廢墟。

  昨天,新街口房管所表示,溥儀舊居非文保單位,因暴雨損毀嚴重,將重新修繕復原。

  據了解,溥儀於1963年6月1日攜夫人李淑賢在此地居住,直至1967年10月逝世。

  昨天,北京師范大學退休歷史教師王明澤稱,8月11日上午,她去東冠英胡同時,發現溥儀舊居正在施工,院內堆滿了拆下的窗框木料。

  “西式風格拱門的回廊還在,與溥儀和李淑賢准備上班那張照片上的一模一樣。”王明澤說,但房頂和內外建築已被拆除。

  在現場,溥儀舊居院牆已經不在了,被黑色圍幔取代,懸掛的一塊“舊城房屋修繕保護工程”的牌子顯示地址為“南草廠64號院”,施工開始時間為8月10日,施工內容涉及8間房屋。圍幔內,一些拆下的牆磚被整齊地碼放,大量磚瓦堆滿院內,整個建築已蕩然無存。

  據了解,溥儀舊居為東冠英胡同40號院,後與南草廠胡同64號院相連,兩院落成為“一體”。

  西城區房屋土地經營管理中心新街口管理所副所長孫鐵祥表示,“南草廠64號院”內拆除的建築正是溥儀舊居,因暴雨受損,成為危房並有安全隱患,現將在原址進行修繕復原。

  “溥儀舊居並不屬於文物普查、文物保護及掛牌保護的院落。”孫鐵祥稱,該建築系溥儀特赦後政府為其安排的房屋,建築也為民國時期的西式房屋,並非古建築。鑒於溥儀舊居並未納入文保范疇,也未被認定為名人故居,應按老舊房屋進行重建。

  ■ 追訪

  “溥儀最後居住地有特殊意義”

  “溥儀舊居如果被毀壞,不是一般的可惜。”昨日,文史作家陳光中表示,1959年12月溥儀被特赦回到北京,1962年4月,與李淑賢結為伉俪,二人於1963年6月1日入西城區東觀音寺胡同23號(後改為東冠英胡同40號院)居住,直至1967年10月溥儀逝世。該建築雖然不是古建築,但東冠英胡同40號院是溥儀度過最後人生的地方,是新中國將皇帝改造成公民的見證,具有特殊意義。

  陳光中說,他在10年前撰寫《京城名人故居與轶事》時,就開始關注到溥儀舊居。2009年10月,他依據《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有關規定,將包括溥儀舊居在內的西城區4處名人舊居及一處胡同,向有關部門提出“不可移動文物”的認定申請及定級申請,至今尚未有結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