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象山山根村耕讀傳家的千年古村

象山山根村耕讀傳家的千年古村

日期:2016/12/15 22:34:48      編輯:古代建築

顧福漕故居“養氣廬”

  鄉村名片

  山根村,位於象山縣新橋鎮西北部,北倚五獅山,省道茅石線從村前經過,交通便捷。現有人口1460人,90%以上姓顧,是個具有獨特文化淵源的千年古村。

  山根自古文風盛行,多出俊才。國學大師陳漢章先生在北大任教時,手下有四個得意門生,人稱“四猢狲”,均出自象山故裡,其中山根就占兩個——顧德涵和顧福漕。由此,足見山根之秀。

  村名來歷

  山根村原名叫龍峰,後來為何會把一個村名改成土得掉渣?

  一種說法,之所以更名是因為避諱造成的。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凡皇帝名字用過或讀音相同的都應該回避,否則會獲大不敬罪。“龍峰”因與清朝“乾隆”有同音,故更名為山根。

  另一種說法是,該村原在一處叫泥浪的地方,明朝中後期才逐漸向五獅山南麓的山腳移動,可理解為“村在山根”之意。

  記者探訪

  到山根村的路,並不難走。從象山縣的城區坐車,每隔半小時就有中巴車直達村裡。下了車,就可見小山村北靠綿綿高山,南面空曠遼遠。村裡新房林立,最吸引人的是村正中央廣場西側,有一幢嶄新的農民會所,高3層,建築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

  60歲的村干部顧德樞告訴記者,村子北面的高山叫五獅山,是象山縣中部最高的山峰。村裡的農民會所建於2008年,花了160余萬元。問他錢從哪裡來?回答說,該村在1968年前後參與大規模的圍海塘行動,當時共圍了1200畝海塘,其中56%屬於山根村,現在這些海塘出租就可為村裡帶來每年幾十萬元的收入。

  始祖是北宋象山縣令

  村中央廣場的北側,是顧氏宗祠,裡面供奉的是顧氏始祖顧方。顧方,字正夫,原籍丹徒(今江蘇鎮江丹徒區),北宋進士。他是象山歷史上有作為的縣令,政績在《四庫全書》、《明州象山顧縣令祠堂碑記》、《象山縣志·名宦傳》等都有記載。

  記載說,顧方出任縣令之前,象山衙門內比較混亂。他到任後,著力整頓吏治,關懷民生,重視教化,取得明顯實效,深得百姓擁戴。去世僅兩年時間,官方給予立祠褒獎。該祠於清嘉慶二十年重建,稱“顧公祠”,地點在原象山中學宿捨隔壁道路北端西側,上世紀60年代還在。

  據顧氏宗譜記載,顧方有兩個兒子,長子顧直,次子顧寬。嘉祐四年,顧方在任期間亡故。第二年,長子顧直就率族人遷居距縣城五十余裡的山根村。

  當時顧直之所以選擇遷居鄉野,村中傳說是因為他父親厭倦官場的爾虞我詐,曾交代後代子孫不要“吃衙門飯”,還不如選擇一方淨土耕讀為生,自食其力,活得悠然自在。而顧氏宗譜上記載,顧直“愛象山山水勝,土壤之沃,擇其可居之地,而龍峰尤勝”,所以遷居山根。

  還有一種傳說,當年顧方任縣令時曾去五獅山求雨,看到山下“林壑尤美,望之蔚然深秀者”,頗似歐陽修《醉翁亭記》裡描寫的景色,就喜歡上了這片土地。

  耕讀傳家的族風世代流傳

  山根顧氏雖然遷居鄉野,且遵從祖訓一般都不為官,但耕讀傳家的族風世代流傳下來。

  據村裡老人回憶,從前,山根顧氏有個不成文規矩:每年大年初一下午,古色古香宗祠內張燈結彩,燭光搖曳,德高望重的族長把青年才俊與可造之才集中起來,由族內宿儒(年高而博學的讀書人)講述家族淵源,誦讀始祖贻書,傳授為人之道。顧氏族人希望通過這種莊嚴的形式,讓先輩的文化理念代代相傳,經久不衰。可惜,這種教育方式不知何時失傳。

  後來,顧氏族人將祖上的期許濃縮成六個字:“粥要吃,書要讀”。顧德樞回憶說,上世紀50年代末吃大鍋飯時,他正讀小學,每次上學前,村裡老人經常會跟他說“書要認真讀,飯盡管吃”。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裡因參加高考被錄取人數眾多,令人刮目相看,成了遠近聞名的“狀元村”。

  “而歷朝歷代,山根村也不乏人才輩出。”據顧德樞介紹,村裡至今保存著一座叫“養氣廬”的老房子,主人是人稱“四猢狲”之一的顧福漕。

  上世紀20年代初,能上北京大學的,就全國而言也是鳳毛麟角,而偏僻的山根村居然出了兩位北大畢業生,一位叫顧德涵,一位叫顧福漕。業師陳漢章將外甥女許配給了顧德涵,而待顧福漕則比自己兒子還好。1924年“庚款余額”公派日本留學分給浙江只有3個名額,規定第一名修文法,其余學軍事。顧福漕一舉奪冠,獲得了東渡留學機會,畢業於日本帝國大學法學系,被稱為浙東公費留學日本第一人。寧波晚報記者 王霞開 文/攝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