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酉陽發現一處天然的三層溶洞

酉陽發現一處天然的三層溶洞

日期:2016/12/14 12:17:46      編輯:古建築保護

洞口防護牆

    日前,酉陽自治縣鐘多街道梁家堡村發現一個大型的天然溶洞,曾為村民避匪地。洞門由數百塊大小不一的石塊砌成,形成一道防攔牆。洞內流水潺潺,大洞套小洞,洞內石筍、石柱、石花比比皆是,造型奇特,頗為壯觀。近日,記者前往該溶洞進行了探秘。

    洞口現熬硝遺址

    溶洞位於梁家堡村8組,距離縣城10余公裡。洞門呈天然的“口”字形狀,隱藏在一片草籐之中。入洞後,洞壁和地面泥土變為灰黑色,一堆用石塊砌成的圓形爐灶映入眼簾。“這是以前人們熬硝的遺址,估計是民國時期地方武裝制造火藥的作坊。”梁家堡村文書胡直暢告訴記者。

    離洞門10余米處,一堵石牆擋住了前行的道路,只在石牆右下角留著一道小門,容允單人通過。記者看到,石牆由幾百塊石頭堆砌而成,石縫間沒用水泥、泥巴等進行粘合。離地面兩米高左右的地方,石牆留著一排長約20公分、高10公分的小框。據鐘多街道宣傳委員楊波介紹,這些小框是槍眼,酉陽解放前,土匪四處為患,村民們為躲避土匪,將牛羊趕到這溶洞裡面,並在洞口不遠處修建了這防攔牆。

    洞內鈣化池曾是村民水源

    穿過石牆小門進入溶洞內部,又是另一番天地。臨近小門的溶洞寬約30米,高約10米,地面平整干燥,好像一個天然足球場。洞頂垂吊著數不清的石鐘乳,或粗或細,或長或短,層層疊嶂,行在其中,宛若步進一幅幅錦繡河山面前。

    胡直暢介紹到,該溶洞共分為三層,進入洞門的位置屬於溶洞的中間層。底層流水潺潺,有鈣化池和深達1米、長達數十米的水溝,以前村裡缺水時節,附近村民曾打著手電,入洞挑水度日;頂層因為洞內峰回路轉,現在村裡已經很少有人能找到進入頂層的神秘洞口。

    記者看到,洞內石筍、石柱、石花均保存完整,形狀酷似佛像、羊駝、雄獅、吊燈、五指、花朵等,造型奇特,形象逼真。洞內石頭如一簇簇珊瑚礁,牢牢地粘在洞頂周圍,燈光照上去,那些透明的石頭反射出晶瑩的光芒,讓人驚歎不已。

    當地政府擬保護

    記者通過測距儀大致測量,洞內主干道長約1500米。盡管洞內沒有排氣孔,但走在其中,絲毫沒有感到空氣不暢通,產生呼吸緊促感。“洞內大洞套小洞,通道山重水復,時而狹窄時而寬闊,即使走上三五個時辰也不能走完。”胡直暢透露,該處洞穴空間非常大,支洞較多,是受地下河流沖刷影響,最後形成不同形態的鐘乳石,以及多處鈣化池。

    目前,該地政府已准備將這個溶洞進行保護。胡直暢表示,溶洞內鐘乳石群光怪陸離,奇異景觀眾多,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下一步將向相關部門申報,並邀請相關專家作進一步考證,適時開發出此洞,讓此洞早日現出“廬山真面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