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鎮江古城考古所為配合宗澤路拓寬工程,對宗澤墓區進行搶救性勘探試掘、考古取得重要收獲,在墓區北側發現宋代享堂建築遺跡。

志載,宋代抗金名將宗澤於建炎二年(1128)病死在東京(開封),棺柩由岳飛與澤子穎護送歸葬鎮江。宗澤墓位於鎮江市區東北郊宗澤路南側宗澤山麓(此山為京岘山東北余脈),坐南朝北。墓地分南北2個區,南區包括現存宗澤墓圹的丘垅范圍;北區為兩翼土崗向北抱合的袋狀平地,北與宗澤路相接。
享堂遺跡(F1)為一建築夯土台基,平面呈長方形,近南北向,位於墓地北區,被掩埋在地表下深約1米的南宋地層之中。在其建築夯土外側砌有台基磚牆殘跡,在建築基面上還發現多處石柱礎、土築磉墩和連接磉墩的磚砌攔土牆等遺跡。從探溝內揭示的磉墩布局推知,該建築面闊7間,通面闊約21.2米;進深3間,通進深約11.3米。其建築規模較大,依其墓前位置,當是志載宋代宗澤墓道上所建的享堂遺跡。
在享堂遺跡東側稍偏南處,還發現一建築夯土台基(F2),並出有石柱礎、磉墩、夯土牆、磚石水溝等建築遺跡。F2的建築規模略小,面向朝西。從其磉墩分布可推知,F2面闊3間,加副階走廊,通面闊約13.6米;進深1間,加迎面廊間,通進深約7.9米。它應是從屬於享堂的配殿遺跡。
墓區內,發現東西向石路(即
“丹徒古道
”)及南北向的磚石道路各一條,時代從宋代沿用至明清。


在享堂和配殿遺跡的地層中出土豐富的南宋遺物,器類包括建築用瓦當、滴水、脊飾、磚雕、磚及生活陶瓷等。其瓦當有獸面紋和獅子紋2類。滴水數量較多,主要有水波紋、篦格紋、穗帶紋和素面紋等。出有纏枝花紋及雲紋磚雕以及屋頂脊飾的垂獸和蹲獸殘件等。瓷器主要有青白釉銀包口瓷盞、直腹刻花瓷爐,龍泉瓷蓮瓣紋碗、斜腹爐,醬釉瓷剪紙梅紋茶盞,黑釉瓷畫梅紋茶盞等。遺物標本中還見有墨書碗底,在碗底外墨書
“宗
”及
“口雲
”等文字,表明祭祀者與墓主的密切關系。
在明代初期的文化地層內,出有卵白釉瓷折腹碗、深腹碗、龍泉瓷高足杯、敞口碗、白釉瓷褐花碗、小口釉陶瓶等一批陶瓷遺物,極富時代特色。
宗澤墓前的享堂建築,見載於鎮江南宋志書《嘉定鎮江志》卷11:
“觀文殿學士谥忠簡宗澤墓,在京岘山。顯谟閣學士曾懋銘,近守臣吏部侍郎俞烈重建享堂
”。而俞烈在鎮江任太守的時間是嘉定元年至三年(1208
—1211),距岳飛及宗穎建墓時間達80余年之久,其時初建的享堂已歲久廢圮,故俞烈又
“重建享堂
”。而之後南宋鎮江太守趙善湘又專為新建享。
堂寫有《宗忠簡公享堂記》,文中介紹享堂的位置和名稱,
“前守俞君烈以吏部侍郎、集英殿修撰出知鎮江軍府,即公(宗澤)墓道建所歆祀之堂,曰
‘忠武
’。
”
宋以後,享堂廢圮,明代曾又改建。而此次考古在明初地層中所出土的一批陶瓷器,正是這一修繕活動的具體反映。
宋代興建有不少功臣墓,遺跡迄今尚存的仍以數十計,但地面享堂遺跡多已不存,其形制格局也不甚明了。此次宗澤墓前享堂遺跡的發現,填補了這一建築類型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