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壽縣古城牆為國內保存完整的七大古城牆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在進行部分維修。然而,昨天有讀者致電本報熱線稱:“正在維修的壽縣古城牆倒塌了幾十米。”
澄清:沒做好自然要拆除
昨天中午,記者來到壽縣古城牆外,果然發現在西門和北門中間,新修的城牆大概有20米左右的豁口,60厘米左右寬的青磚牆側面裂開。“我注意到,城牆維修是用石灰和沙漿砌牆,連水泥都不用!”讀者還質疑維修中偷工減料。
“這是7月21日我們自己拆除的,不是自然倒塌。”現場的一名工人告訴記者。為什麼修砌好的城牆要推倒?壽縣文物管理局局長李鳳鑫表示,壽縣古城牆維修工程中,文物局是業主單位,施工方是蘇州一家知名公司。
最初,該公司的維修做得非常不錯,但西門和北門中間一段,由於在上世紀70年代維修過,牆體鼓出來一大截。“施工單位為了整體美觀,采用牆體下面窄上面寬的辦法。這樣做,承受力就存在問題,加之這一段的砌築方法有問題,磚和磚之間軋縫不美觀。所以我們要求拆除重建。”
釋疑:石灰城牆更堅固
“這一段按照這樣的修法暫時不會有問題,但幾十年後、上百年後還是會開裂倒塌。”李鳳鑫介紹,為了保證維修的工程質量,文物管理局還請了監理單位。對於有人質疑為何不用水泥而用沙漿和石灰砌牆,李鳳鑫解釋道,水泥對古城牆的磚會有腐蝕,而且保存時間也不長。沙漿和石灰砌牆雖然“來勁”比較慢,大概有一年的“終凝期”(最終凝固時間),但是“來勁”後,將有利於城牆加固,對於青磚也是保護。
表態:重修費由施工方承擔
壽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廣新局局長李延孟表示,“對於古城牆的修復,我們本著對歷史、對文物負責的態度,所以精益求精,不能對施工單位降低要求,留下遺憾。”
監理單位負責人項有華介紹,他們正在研究重新修建的方案,“目前考慮的方法是將這一段的整個牆體削薄,減少承受力。”對於重修所涉及的費用,施工單位負責人表示,將由施工方承擔。“文物局是業主單位,業主不滿意,我們得重新修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