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修工人正在塗刷沈德潛故居牆體。
出現屋面漏雨、構件受損、牆面霉變等“病狀”的著名詩人沈德潛故居,今年上半年啟動維修,整個工程昨天結束。
沈德潛故居位於帶城橋路闊家頭巷26號,坐北朝南,東鄰古典園林網師園,建成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之前,原有七進,200多年來幾易其主,轎廳及後進樓廳、花園先後廢棄。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沈德潛故居僅留存照牆、門廳、大廳及貫穿前後的東備弄,占地面積約480平方米。其中大廳教忠堂面闊三間10.8米,縱深11.6米,梁架扁作,前置鶴頸軒,柱子為楠木柱,屬清代前期建築風格,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95—1996年,我市對沈德潛故居進行了整修。1998年11月被公布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建築又出現了屋面漏雨、木構件受潮霉爛或缺失、牆面粉刷霉變脫落等狀況。為此,我市將沈德潛故居維修工程列入今年上半年重要文物建築維修工程范圍。
責任單位市區文物保護管理所方面介紹,維修工程對沈德潛故居進行了揭頂處理,增加了防水層,更換了殘損構件,又加固了梁架結構、油漆木構件、粉刷牆面,按原樣修復方磚地面,還更新了水電基礎設施。維修過程中他們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修繕原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構件,損壞構件以修補為主,無法修補影響安全的構件則采用原材料、原結構形式、原工藝進行替換。
根據計劃,本周市區文物保護管理所方面將對這一維修工程進行驗收,並進行內部布展。至於沈德潛故居接下來派什麼用場,目前還沒有最後確定。
沈德潛(1673~1769年)字確士,號歸愚,清代蘇州人,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為著名詩人、詩選家,壽至97歲,是我國歷史上罕見的長壽詩人。他論詩主張“格調說”,與王士祯的神韻說、袁枚的性靈說,在當時的詩壇上各占一席,為乾嘉詩壇大宗,著有《竹嘯軒詩鈔》、《歸愚詩鈔》,編有《古詩源》、《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 等,現存詩歌230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