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品味滄桑歷史感受淳樸民俗——甘肅青城

品味滄桑歷史感受淳樸民俗——甘肅青城

日期:2016/12/14 10:02:12      編輯:古建築保護

 

□首席記者 楊貴 智特約記者 張宏 文/圖

  編者按

  青城鎮相繼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鎮、中國十佳最美風情小鎮,東灘荷花池被評為省級濕地公園,青城煙雲入選蘭州新十景,2012年10月青城古建築群及民居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年又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所有這些都成了青城當前吸引游人的關鍵因素。青城悠久的歷史、高雅的氣質、淳樸的民風和絕美的風景在城市與自然之中唯美唯麗,她不令成了時下蘭州鄉村游的首選之地,更成了文人墨客抒情、專家學者探究的“風水寶地”。

  8月18日“2013中國蘭州青城民俗文化旅游節”的隆重開幕,更是開啟了青城旅游與經濟比翼齊飛的良好局面。為了推動我市文化旅游的大繁榮、大發展,本報將持續以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特色民俗、古鎮保護等多方面關注我市又一“名片”——青城民俗旅游。

  當我們走進青城時,8處極具歷史積澱和民俗風情的人文景點成為游人不得不去的地方:

  城隍廟。城隍廟始建於宋仁宗寶元年間(公元1038-1039年),初為秦州刺史狄青的議事廳,所以又稱之為“狄青府”。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由山門、戲樓、廊坊、陪殿、鐘鼓樓、獻殿、皋金二縣城隍陪殿、大殿等建築物組成。該建築群布局嚴謹,風格多樣。山門屬挑檐式臥格結構,戲樓、獻殿屬卷棚式歇山結構,大殿屬大屋脊式歇山結構。每年清明節都要舉辦“城隍出府”活動來紀念狄青。

  青城書院。青城書院始建於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是青城本地的第一所教育機構,當時蘭州地區的六大書院之一。整個書院坐北朝南,面對崇蘭山和普濟閣,形如長條,分為前院、中院、後院三院,共有房屋33間。199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家祠堂。高家祠堂始建於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由青城紳士高秉信發起修建。祠堂坐南朝北,由正廳、墓門、福堂三部分組成,正廳保存完整,由山門、前過廳、後過廳組成,墓門和福堂毀於文革期間,整個祠堂占地面積為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為400平方米。高家祠堂沿用歇山建築結構,屬卷棚式歇山建築。1992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羅家大院。羅家大院是由青城四大水煙坊之一的“永順成”老板羅希周建於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整座院落坐北向南,占地面積406平方米,屬三堂五廈結構,即上、下堂屋各三間,東、西廈房各五間,上堂屋兩邊各有一間耳房,下堂屋左邊也有一間耳房。整個羅家大院設計合理,古樸典雅,做工精細,具有山西四合院的建築風格。2003年,羅家大院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民居四合院。青城鎮現存明清至民國時期的民居四合院建築49院,其中明代民居建築1座,其余大部分是清代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及民國時期修建的,主要分布在青城、城河、新民、瓦窯等村,其規模宏大,做工精美,古樸典雅,風格多樣。2005年,榆中縣人民政府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45座院落實施掛牌保護。

  甘肅省榆中青城省級濕地公園。青城濕地公園位於古鎮毗鄰的東灘村,地處黃河南岸,地域開闊,風光秀美,現有1000畝魚池、800畝荷塘、2000畝稻田,加上黃河烏金峽水電站建成後形成的浸沒區,形成共計5000余畝的濕地。2013年初,甘肅青城省級濕地公園獲省林業廳(甘林護函〔2013〕4號)文件批准建立,規劃占地面積5840畝。隨著古鎮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和文化旅游產業的持續發展,已發展成為青城又一處旅游景區。目前荷花池種植的觀賞蓮和食用藕有500多個品種,還引進了荷花盆栽技術,實現了家裡花盆中養荷花。

  二龍山景區。二龍山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末清初,是當地人民從事教育、體育比賽和宗教文化等群眾性活動的重要中心。該建築群毀於“四清”和“文革”期間,現有相當部分重要遺跡尚存,保存最完整的是建於乾隆年間的大戲樓,已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經青城鎮多方籌資,目前已恢復建成二龍山寺、文昌閣、大戲樓、戲曲排演室、農業科技館及群眾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包括農民戲曲排演室、農業科技科普資料館、籃球場、棋牌室、乒乓球室等,成為游客必去的一個景點。

  龍頭堡子——闖王墓。李自成歸宿可以說是一個千古之謎,根據李自成歸隱青城的傳說和《李氏家譜》的相關記載,李自成起義兵敗後歸隱青城深山大溝裡,死後葬在葦茨灣龍頭堡子。在青城鎮葦茨灣黃河東岸的龍頭堡子山下,有三座墳墓,前冢為主,後二冢為跟班。傳說這就是“皇上爺”——李自成以及兩個衛士的墳墓。青城有李自成的傳說、家譜、墳墓,而且墳墓面向東南,符合民俗傳統,葦茨灣龍頭堡子附近的李家人依據祖輩們傳下來的“規矩”,幾乎在每年的清明節前後都要前去祭掃,這諸多的“證據”說明闖王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並葬於此,證明李自成歸宿青城的真實性比較強。為此,鎮政府計劃在葦茨灣村龍頭堡子開發建設李自成陵園,規劃占地面積100畝,建設山門、華表門、李自成紀念館、文物展覽廳、影視廳、闖王墓、陪殿、李自成生平雕塑牆、龍頭堡觀賞台以及相關的道路、供水供電、綠化等基礎設施。此項目正在招商之中。

  青城鎮成功申報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後,全面提升了古鎮的品位和規格,開辟了青城文化旅游的新篇章。

  鎮政府依托小城鎮建設項目,全面完成了前街、後街、直街巷、校場路、書院巷、李家巷和緯一路等道路建設工程。完成了高家祠堂、羅家大院、青城書院、城隍廟、二龍山戲樓等古建修復工程。整合保護古建民居3院,新建二層仿古商貿樓1600平方米,民居四合院4院。建成了青城民俗博物館,將水煙、古家私、染織、釀造、剪紙、刺繡、黃河奇石、書畫作品、傳統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進行收藏展覽。加大旅游景點開發建設,開發了東灘荷塘、百年生態梨園、小河漂流、青城書院等旅游資源。四合院維修工程、古街巷改建工程完成設計,准備招標。積極開發青城古鎮——東灘水鄉一日游,累計接待游客2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2000萬元。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在青城現存的古民宅中,多以四合院為主,有三堂三廈、三堂五廈、三堂七廈。由於這些四合院的主人大都是各地富商,所以青城四合院的建築風格兼有北京、天津、山西等地的建築風格。門樓也根據不同需要有青磚雕花式、六柱木刻式,有的還建有木制大車門,以供馬車搬運貨物進出。這些四合院大多數是明清時代的建築,其中有明代建築1處,清代建築33處,民國建築15處。完整的四合院有12處,比較完整的24處,殘缺的有13處,主要分布在青城、城河、新民三個村。

  7月初,夏日的暖陽灑在古鎮的屋頂院落,徐徐河風中,整座古鎮靜谧而安詳。一條條形狀各異的石塊鋪就的街道彼此相通,街道兩邊的古舊四合院,門庭互對,風格獨特。從大門到照壁,從堂屋到廈房,從牆頭到屋檐,從門扇到窗戶,隨處可見精細的雕刻。這就是百年古鎮——青城。

  青城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自古以來就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和商貿中心,唐宋元明時期的邊塞軍事重鎮,被譽為“黃河千年古鎮”。據介紹,青城是水煙的發源地,被譽為“中國水煙之鄉”。明末清初,青城人就發明了水煙,到了清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水煙的種植、加工、銷售達到了鼎盛時期,當時的水煙作坊已有200多家,從業人員上萬,使青城形成了獨特的水煙經濟。水煙業的興起、鼎盛,推動了古青城加工業、商業、教育、文化和建築業的發展,促進了古青城經濟社會的全面繁榮。這裡曾經商賈雲集,人才荟萃,教育興盛,民風淳樸,被譽為“風雅青城,仁義之鄉”。

  青城又稱條城,是西北最古老區之一。地處黃河上游,位於蘭州市下游50公裡處,有極為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古老的名勝遺址,是古代西北商貿集散地之一。它西起大峽,東至烏金峽,全長14公裡,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該區地形特點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是典型的桃花園。青城陸路距白銀30公裡,距蘭州120公裡,水路距蘭州50公裡。青城平均海拔比蘭州市約低100米。這裡土地肥沃,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一派田園風光。是人們度假、休閒的理想地所在。

  青城因借助黃河,自然條件優越,經濟發達,人文荟萃,有江南魚米鄉的特點,有二龍山、黃崖口、鳥島等自然景觀,又有隍廟、明清四合院、古碑等文物古跡,與之相毗鄰的銅城白銀是我國重要有色金屬基地,新建成的大峽水電站是新時期黃河上游的現代化建設工程,歷史、文化、傳統、現代化交匯在一起,使這裡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和中華文明的源頭,位於黃河之濱的青城旅游度假區可以給人們提供快捷方便、奇特新鮮的黃河旅游新形式,是久居鬧市的人們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進行黃河文化熏陶的極佳境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