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沈陽農大後山遺址發現5個舊石器

沈陽農大後山遺址發現5個舊石器

日期:2016/12/14 12:24:54      編輯:古建築保護

    據國家文物局消息,為了探索沈陽歷史的源頭,尋找古人類活動的蹤跡,2011年4月起,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開展沈陽早期古人類探源課題,在沈陽地區境內進行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通過3年時間的野外調查,共在康平、法庫、新民、沈北、東陵(渾南)、沈河等8個區縣境內發現舊石器地點22處,采集打制石器1600余件。這些舊石器地點主要分布在沈陽地區北、中、東部區域遼河及其支流秀水河、柳河、渾河、蒲河等河流兩岸的Ⅱ、Ⅲ級階地上。

    沈陽農業大學後山遺址就是通過調查發現的22處舊石器地點之一。該遺址位於沈陽市沈河區東陵路120號的沈陽農業大學後山果園處的黃土崗地上,遺址地處渾河右岸Ⅲ級基座階地頂部,地勢平坦,平面呈扇形,海拔高度82.6米,面積約80000平方米。

    2012年4月,考古隊在對沈陽農業大學後山進行調查時,於地表采集打制石器300余件,並通過調查管道溝剖面和對探坑進行試掘,在晚更新世黃土堆積中發現10余件古人類加工和使用的打制石器。由此確定,該遺址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2年8月~2013年9月,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組成舊石器聯合考古隊,先後兩次對沈陽農業大學後山舊石器時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09平方米。

 

    發掘過程中嚴格遵照田野考古工作操作規程,使用全站儀進行整體測繪和布方發掘,並對相關地層進行篩選、浮選及采樣,運用沉積學、古環境學、古地磁、光釋光測年等科技考古手段進行分析研究。

    通過發掘,在該遺址中發現了5個連續分布的舊石器文化層,並通過光釋光測年,確定第2層至第6層的年代距今1.5~11萬年;揭示出1組古人類建造和使用的建築遺跡,推測其可能與古人類在野外搭建的窩棚式建築有關,並測定該遺跡的年代距今7~7.3萬年;出土打制石器620余件,包括手鎬、盤狀石核、尖狀器、雕刻器、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斷塊、礫石等。石器原料包括石英、石英巖、石英砂巖、硅質泥巖、砂巖、角巖、板巖、輝長巖等。

    根據沉積學分析粒度和磁化率檢測結果,初步認為該遺址的堆積成因主要為風力搬運,少數為河流水動力搬運。

    該遺址的年代跨度較大,從舊石器時代中期延續至晚期。石器工具均以礫石為原料進行加工,采用錘擊法和砸擊法進行剝片和修理,屬典型的小石器工業類型。

    沈陽農大後山遺址的發掘系首次在沈陽地區進行的舊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工作,發現的5個舊石器文化層,確立了沈陽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序列,並將沈陽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新樂文化的距今7200年,提前至距今11萬年左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