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鄞州發現一罕見清代倉儲碼頭

鄞州發現一罕見清代倉儲碼頭

日期:2016/12/14 12:24:23      編輯:古建築保護

圖為倉門埠頭。

    位於古林鎮西洋港村倉門自然村的“倉門埠頭”為區級文保單位。這是我市迄今公布發現的唯一清代倉儲實物碼頭,填補了我市作為大運河世遺城市遺產河段外埠頭遺跡發現的空白。

    鄞州區文管辦主任謝國旗介紹了他親身經歷的埠頭發現經過。去年12月中旬,他前去古林鎮倉門自然村進行文物維修指導工作。自2008年起,他曾連續4年參加了我市大運河申遺遺產調查工作,故對與河系相關的地名、古跡非常關注,當他聽到“倉門”這個村名時,暗自思量:倉即“糧倉”,門指“門戶”,會不會是“倉儲糧食”之要道?



    工作結束後,謝國旗趕緊沿村走看,還與上了年紀的村民拉起了家常。果不其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告訴他,村裡曾有一個氣派的運送糧食上下的倉門埠頭,謝國旗一聽驚喜萬分,便在老人陪同下去了村西北的小河邊。靜靜流淌著的清清河水中,一個較為完整的大型石築埠頭令謝國旗眼前一亮:河埠頭上與眾不同地矗立著3根石柱,埠頭為石板築就,結構完整,整個埠頭向前伸入河面約3米,兩側石階又外延約3米,這樣便於船只根據水位高低停靠、裝運糧食。殘存的3根石柱平均高出地面約1.60米,頂面建築基本損毀,柱與柱間的距離均為2米左右,柱頭為榫卯結構,估計其為面闊約2米的正方形斗拱建築涼亭的石柱。再根據柱頭卷剎和繁瑣卯孔卻仍精致的現狀,謝國旗推測此涼亭應為清代建築。

    碼頭上建遮風避雨的涼亭,這在寧波一帶非常罕見!謝國旗憑30多年的文物保護工作經驗,當即作出判斷:亭子專為解決谷糧過秤露天作業而建,可見這就是運送糧食的倉儲碼頭了!果然老人說,小時候他看到有許多船裝著稻谷停靠在埠頭和岸邊,亭裡有專人過秤,因過秤人整日在露天忙活,飽受夏日高溫和風雨嚴寒的煎熬,於是,人們就在埠頭上搭起了一個涼亭。老人還回憶說,亭子上靠河邊的兩石柱間,有一塊橫木檔猶如門栓,可脫卸,以便一批批放行船只過秤。一旦糧食過秤完,橫木檔就挪開,船只就可駛離了。

    聽完老人的話,謝國旗又沿兩側河岸仔細巡視,發現涼亭的第4根石柱,原來被用作不遠處河岸的岸石了;河兩側駁岸上仍有許多依稀可辨的系船孔,由此可以想見當年小村碼頭運糧船只川流不息的繁忙景象。村裡人說,這個碼頭直到民國仍有船只往來如梭。解放後,陸上逐漸完善的交通設施替代了水上交通,尤其是備戰備荒年代,村村建起了糧食儲備倉,再無需大量船只運輸糧食,於是,此碼頭逐漸轉化成為村民洗滌、洗澡等日常生活用水的埠頭。

    這個碼頭的發現,印證了村名的由來,但與碼頭關聯的重要糧倉,卻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待進一步考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