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陶罐、絲綢等隨葬品,在古墓中並不鮮見,前日荊州夏家台墓地新發現的一座戰國楚墓,考古人員卻取出十多條鲫魚干(如圖),令人詫異。記者昨日采訪考古專家,得知這些2400年前的鲫魚干並非普通陪葬品,而是下葬時祭祀留下的祭品。
此次考古人員在頭箱取出了9條鲫魚干,古墓內棺蓋南部的一疊物品裡還清理出4條,這些魚從魚腹和魚背剖開,個頭巴掌大小,鱗片色紅如鮮,制作工藝與荊州一帶流行的“陽干魚”相似。此外,考古人員還在椁蓋東邊發現了燒烤痕跡,以及動物骨骸,棺蓋上放置稻米、蓮子和動物後肢。
這些鲫魚為何會出現在古墓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鳳春表示,自然情況下保存如此完好的隨葬食品,在本地古墓考古發掘中十分少見,但此前有過發現,如荊門包山楚墓就發現墓葬中有類似祭品。他認為,根據此前發現,古代葬禮祭祀環節,會使用烹饪的魚類、牲畜、蔬菜水果,還有生姜、腌菜等食品,以示墓主人死後在另一個世界仍然能夠衣食無憂,一些古墓中燒烤過的痕跡佐證了這一現象。
“很多古墓中也有類似的食物作為下葬祭祀品,考古發掘中很少發現它們的蹤跡,是因為時間久遠食物大多已腐爛變質。”黃鳳春介紹,這些隨葬的食品反映了當時人們的飲食習慣,隨著科技考古技術的提升,類似殘留在古墓中的線索會被找到,它們能提供更多可探尋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