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源市考古發掘出土一批較珍貴文物
日期:2016/12/14 12:23:30   編輯:古建築保護 前不久,為了配合遼源至長春鐵路工程建設,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東遼縣建安鎮榆泉村4組,對“楊樹排子遺址”進行了一次科學考古發掘。
這次發掘在遺址鐵路通過部位布下了長60米、寬3米的探溝,發掘面積達200多平方米。在探溝內距地表深約70厘米至1米處,除發現有3處較明顯紅燒土、木炭等遺跡外,在T1中段還發現兩處相距較近又很集中,並露出大量殘瓦和一些石塊排列等堆積現象。
這次發掘在探溝內發現數量最多的為泥質灰色布紋殘瓦,瓦片普遍顯得略薄,出土較典型遺物共104件。建築構件有連珠獸面紋瓦當、兩種筒、板瓦、灰磚殘塊和兩種帶指壓及斜戳點紋溝滴檐瓦殘件等;輪制泥質灰硬陶器類主要有罐、甕、甑、缽、器蓋等。
瓷器分細、粗兩種,細瓷類有乳白釉瓷碗殘件、帶刻劃花紋圖案較薄白釉瓷碟殘件、薄瓷器口沿等;粗瓷類有黑釉大甕口沿、四系粗瓷瓶殘件、黑釉器表帶浮雕花草紋粗瓷器底等。銅器有一件表面刻劃一排對稱式“<”形紋銅飾件和兩枚鑄有“大觀”和“嘉祐”年號古錢幣。鐵器有釘、刀、甲片等。骨器主要是采用很堅硬的獸骨制成,其種類有針、簪、匙等。簪類中有一件較精美呈灰白色,是用類似玉或琉璃料而制成。在發掘時從瓦片和陶器旁邊還常發現一些動物牙齒和骨骼等。
根據這次發掘出的兩枚宋代古錢和整個器物形制特征來看,此遺址年代當為金代晚期,距今約有800多年。這次所出略完整連珠獸面紋瓦當,不僅對遺址起到了一定的斷代作用,而且充分體現了這種瓦當紋形特點,在遼金時期整體建築風格上均普遍較流行。這一時期泥質灰布紋瓦形狀厚大,可能為遼代早期所燒制。瓦塊多數形小而又稍薄,其年代可定為金晚期。
這批甕、甑類較大型陶器的發現,對今後吉林省更進一步研究800年前金代晚期有關女真族當時制陶技術及所流行的紋飾特點等將會提供一些較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