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都遷蘇州約在春秋中晚期 經過一個多月的發掘,昨日,中國考古學會會員、省吳文化學會副會長肖夢龍向本報記者透露,鎮江市首次發現吳國古城遺址,距今有近3000年的歷史,是目前江南地區考古發現吳國最早的一座城池。它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鎮江是吳文化的發源地,是西周時期吳國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也充分證明吳國是在春秋中晚期才遷都蘇州的。
昨日上午,記者隨鎮江市博物館副館長肖夢龍研究員來到位於該市丹陽珥陵鎮的葛城村。在考古現場,記者驚訝地發現,雖然“葛城”已經在地面消失,但古城的輪廓依稀可見,護城河清晰可辨。只不過,曾經高達10多米、寬約24米的城牆,已經被楊樹林替代,歲月無情,戰火紛飛,但仍然有約50米城牆伫立地面,只不過地面高度只有5-6米。據考古人員測量,這座名為“葛城”的古城東西長200多米,南北長190多米,占地面積達3。62萬平方米。
據歷史記載,“宜城”曾是吳國的首都,在現在的鎮江市大港一帶。但迄今為止,卻一直沒有發現“宜城”的遺跡,而這座古城的發現卻起到了一個最好的旁證。經過一個多月的發掘,考古人員根據土城的土堆層構造和火燒土房屋遺存,以及一件名叫“钺”的石器,已經初步斷定城牆的高度和年代。肖夢龍告訴記者,它的發現,證明了在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晚期,鎮江就是吳國的領域,進一步驗證了吳國是在春秋中晚期才移都蘇州的。也就是說,鎮江是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在“葛城”中央,考古人員發現,有一座房屋的遺址,這座房屋很大,現場遺留的火燒土證明,這座房子的面積至少在25平方米以上,而當時一般住戶面積也只有10平方米左右,這座房子用途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據悉,“葛城”四面高牆,南北各有一個大門,四周有名為“鶴溪河”的護城河。1976年之前,“葛城”依舊居住著延續下來的後人。但四周城牆和護城河卻給外出農耕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後來,有人提議索性搬出城外,這樣居住在城內的人家,便陸續遷出。為了將空城合理利用,居民們先後推倒城牆,在裡面耕種,這樣好端端的一個古城,很快變成了農田。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