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專家首次“考古復原”2200多年前完整弓弩
日期:2016/12/14 12:22:05   編輯:古建築保護 自2009年開始的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新近有重大考古收獲,首次發現最完整的一件弓弩,尤其是弓弩上“檠”發現更為重要,此前見諸於史書,並未見過實物。中新社發張天柱攝
彎弓射箭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重要技藝之一,其後興起的可連續發射的弓弩則使射箭幾乎進入半自動化狀態。日前,正在秦兵馬俑一號坑進行發掘的專家首次“考古復原”出2200多年前的完整弓弩,不僅展現了秦始皇時代弓弩的完整形象,也解決了古代如何保護弓弩的課題。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隊隊長張天柱說,這是秦兵馬俑發掘以來所發現的最完整的一個弓弩,尤其是保護弓弩韌性的“檠”的發現更為重要。作為弓弩的輔助構件之一,“檠”在使用弓弩時需要拿掉,但其在弓弩閑置時,卻是弓弩保持完整形象和材料韌性的重要方式。
最近游覽秦兵馬俑一號坑的細心觀眾不難發現,考古人員近期正對一處過洞中的近地面“附著物”展開攻關。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考古領隊申茂盛表示,近地面“附著物”就是正在清理的2200多年前的弓弩,其弓弦、弓背、弩機和最新發現的“檠”等都是輪廓鮮明、保存較好,尤其是“檠”的首次“考古復原”,讓人們對古代人如何使用和保護弓弩有了完整認識,也解決了兵器史和科技史上的一些問題。
此前,考古發掘中弓弩出土並不鮮見,但人們對其結構的認識並不清楚。根據文獻和考古資料,有人認為“檠”是弩的輔助桿,也有人認為是韜的撐木,種種解釋都不十分確切。
張天柱說,根據《說文》解釋“檠,榜也……弛弓防損傷,以竹若木輔於裡繩約之。”朱熹《集傳》也有“以竹為閉,而以繩約之以馳弓之裡,檠弓體使正也。”此次發現的“檠”上有三個小孔,通過這三個小孔用繩將檠與弓縛綁在一起,再用一個短的撐木支撐,形成一個三角形,將弓固定,使弓在鬆弛的狀態下保持不變形,可謂十分科學的弓弩保存辦法。
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是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自2009年開始的,旨在對兵馬俑坑的未知區域進行以學術目標為主的科學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