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新疆龜茲故地發現佛教的遺跡

新疆龜茲故地發現佛教的遺跡

日期:2016/12/14 12:18:18      編輯:古建築保護

新疆龜茲故地發現金箔牆皮和佛教遺跡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陳凌帶領的考古隊,日前在新疆南部的新和縣通古斯巴什古城東北部,發現了貼有金箔的牆皮、塗覆朱砂或青金石粉的牆皮、貼金塑像殘塊、佛塔頂部的塔剎等現象。

    “遺跡展示了當時的世俗化生活,並非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的古城為唐代單純的屯兵、屯田的城址,且從出土的遺物推測,該城的始建年代應在距今1700年左右的魏晉時期。”陳凌說。

    貼有金箔牆皮殘片薄如信紙

    通古斯巴什古城位於新和縣城西南44公裡渭干鄉,古城現存面積約5.7萬平方米,發掘區域為古城的北甕城,面積約800平方米。通過局部鑽探,發現通古斯巴什古城地層堆積超過5米。

    “這說明該城文化堆積深厚,延續使用時間長。部分遺址進行過多次改造、利用,先後有多層房址堆積。由於經過多次改建和後代破壞,遺址殘損嚴重,發現有金箔牆皮的居址在古城內的東北角。”陳凌說。

    貼有金箔的牆皮殘片,薄如信紙的金箔熠熠閃亮,呈微小的細波紋。“能住在這樣一個貼金的房子裡的人,大概非富即貴。”陳凌說。

    除金箔貼附的牆皮外,陳凌還找到了朱砂、青金石粉塗覆的牆皮。

    青金石是一種礦石,西漢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從阿富汗等傳入中國。青金石因“其色如天”,又稱“帝青色”,很受古代帝王青睐,被認為是富有的標志,作為上天威嚴崇高的象征。青金石粉還被用作繪畫顏料,龜茲壁畫中就有使用青金石作為礦物顏料繪畫的痕跡。



    世俗生活痕跡提示非單純駐兵

    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大片與佛教相關的遺跡遺存。一件約40厘米長的木雕塔剎讓陳凌如獲至寶,“這是佛塔的頂部建築殘存,很可惜不見佛塔,塔剎的頂部也有焚燒過的痕跡。這是因為新的房址就在原有的房址焚燒後建設。”陳凌說。

    在這裡出土的古代錢幣,除唐代“建中通寶”外,還有不少漢代的五铢錢。此外,“我們還發現了紋飾圖案精美的陶片、木刻、釉陶和玻璃器皿殘片,我們推測可能與波斯有關。”陳凌說。

    “這些出土遺物反映出該城的情況並非以前想像得那麼簡單,體現出很多世俗生活痕跡,可能並非單純的屯兵、屯田城址。”陳凌說。

    在上世紀對古城的調查工作中,城內曾出土“開元通寶”錢幣、唐代的“大歷十四年白蘇畢梨領屯米狀”、箭袋等文物。學界曾認為古城建於唐代,是當時開發邊疆、鞏固邊防的屯兵、屯墾遺址。

    古城自晉以來與中央政權經略西域密切相關

    “根據目前出土的遺物推測,該城的始建年代可以追溯至魏晉時期。由此也就引發了這座古城自始建以來延續至唐代到底是什麼性質,新和縣在漢—唐時代究竟處於怎樣的地位,這麼一個規模巨大的古城反復利用又說明了什麼等一系列問題。我們將在未來的工作中不斷地尋找和探索答案。”陳凌說。

    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平定龜茲(轄境相當於今新疆輪台、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新和六縣市),將安西都護府建於龜茲,並在天山以南的龜茲﹑焉耆﹑於阗﹑疏勒四城修築城堡,建置軍鎮,由安西都護兼統,史稱“安西四鎮”。更早的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在今新疆輪台縣境內設西域都護府。通古斯巴什古城即在今輪台縣以西百余公裡。

    “新和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交通咽喉,東自敦煌、高昌(今吐魯番)以來,由此向南可至於阗(今和田),向西至疏勒(今喀什),向北越天山進入北疆。作為戰略要地,漢—唐中央政權一直以此為核心區域設立行政管理機構、建立軍事防衛體系。”

    包括通古斯巴什古城,新和縣境內現存城址、戍堡、烽燧等60余處。“這些遺址系主要為漢—唐時期圍繞著中央王朝統治和管理西域的機構而設置的軍政建置設施。絲綢之路的開通、通暢就是以這些軍政建置設施為保障!”陳凌說。

    “我們將對以安西大都護府為中心的一系列中央管理新疆地區的古代行政、軍事設施,以及周邊的戍堡、烽燧等進行調查,並有重點的進行必要的考古勘探、測繪、試掘和正式發掘。”陳凌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