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各地風靡斗茶,斗茶器皿——黑釉盞,大都是福建窯生產的。昨日,記者從省文物局了解到,位於福州馬尾區的區級文保單位長柄窯,因琅岐(閩江)大橋建設的需要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黑釉盞。從長柄窯生產的器物來看,初步估計是一處從南宋到元初,生產黑釉盞的窯址。
“自1986年被列為區級文保單位後,這裡是首次進行發掘。”省考古所研究員高建斌介紹,相傳這裡有36座窯爐,發掘調查並沒有發現這麼多。
“這次發掘出土了匣缽、墊餅、支座等窯具,以及大量的黑釉盞。”高建斌說,不過這些黑釉盞胎土粗糙,釉色少光澤,精品比較少。在發掘出土的文物中,記者還看到出土的黑釉盞多數與匣缽疊燒在一起。高建斌說,這樣的產品在當時屬於殘次品,無法銷售,直接就地丟棄。
考古隊員對長柄窯的發掘,選擇了三個地點,在其中兩個點的斷崖上,發現了一座明代墓葬。
據了解,這座明代的古墓有四個墓室,因潮濕,僅有一個墓室保存得相對較好,但上面的文字已經辨識不清。墓葬內的隨葬品均為陶盅,共發現10件,均敞口,圓唇,鼓腹,圓底,器物釉色均勻,保存完好。墓室內盅的排列非常規律,從排列布局可以了解當時的陪葬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