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遵義地底挖出“龍子”

遵義地底挖出“龍子”

日期:2016/12/14 12:28:04      編輯:古建築保護
    12月19日,記者從遵義市洪江考古現場獲悉,考古隊從一遺址中發掘出一件完整的垂獸(是古代裝飾屋脊的獸件)。這個94厘米高的古建築構件,是目前貴州考古中,發現的最大垂獸。

    該垂獸外觀酷似龍頭,被稱為“鸱吻(chiwen)”,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龍的第二個兒子。此次發現的垂獸,高94厘米、長70多厘米、厚30多厘米。“這是貴州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最大垂獸,而且十分完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說,在遵義海龍囤“王宮”考古中,也出土過許多垂獸,但最大的只有70多厘米高,且並不完整。

    據考古隊員介紹,他們是在洪江河畔進行遺址發掘時,先發現了埋在地下80多厘米深處的垂獸頭部。接著,考古隊又發掘出脫落的其它部分,最終耗時近一周完成修復。“當時和它一起出土的,還有8根圓頭、方身的石望柱,以及許多個體積較大的完整瓦片、滴水、筒瓦等建築構件。”考古隊員說。

    該垂獸十分沉重,兩個年輕力壯的男子搬動都十分吃力。“房屋翹角能承受如此笨重的構件,說明該建築絕非一般。”考古專家說,該建築遺址接連出土大個體建築構件,或表明正在發掘的遺址十分龐大。

    不過,讓考古隊員不解的是,接連出土“大一號”的建築構件,但已找到的建築基礎卻十分薄弱,不足以支撐龐大建築。因此,對其功能的判斷,也由起初的“家廟”,變為懷疑是個材料房(本報曾連續報道)。

    “現在看來,這個地方肯定不是材料房,而極可能是一個規模龐大、規格較高的古建築,與播州楊氏土司關系密切。”考古專家認為,該建築被毀之前,其規模可能超過海龍囤的古建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