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式舉架與宋式舉折的區別
日期:2016/12/15 1:39:53   編輯:古建築彩繪舉架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面為一凹曲面。屋面上這種曲面曲度的做法在清代叫做“舉架”,宋代叫“舉折”。
舉架的基本原則是使屋面越向上越陡。其基本方法是調整各層瓜柱的高度。
由舉架形成的曲面,使屋面更利於排水和檐下采光。這種做法使中國古代建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一)舉架的做法
舉架的做法均以步架為比例。舉架的急緩以房屋的大小和檩數的多少而定。如:一般規定檐步架均為五舉(即步架舉高與步架長度之比為5/10)。
(二)舉折做法
舉折是以前後撩檐檩之間的水平距離為總進深B,在前後撩檐枋上皮的連線中點舉起1/3~1/4總進深作為脊檩上皮的高度,叫做舉高H。第一步將脊檩上皮與了檐枋上皮連一直線,自脊檩而下,第二檩縫折下H/10,得上平檩上皮位置。第二步將上平檩上皮與撩檐枋上皮連直線,第二檩縫依前法折下H/20,第三檩依前法折下H/40,依此類推。
清式舉架與宋式舉折的區別
(1)、舉架先確定步架距離;舉折應先確定步架距離和整個舉架高度;
(2)、舉架先從檐檩開始,自下而上;舉折從脊檩開始,自上而下。
(3)、舉架每個步架高跨比為整數或(整數加0.5)整個高跨比一般不會為整數;舉折每個步架高跨比不為整數,整個高跨比為整數。
(4)、舉架折線一次完成;舉折不能一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