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圖片 >> 古建築彩繪 >> 中國古代建築中最具特色的屋殿頂

中國古代建築中最具特色的屋殿頂

日期:2016/12/15 1:50:15      編輯:古建築彩繪

   一、屋殿頂

                   屋殿頂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是級別最高的一種屋頂形式,常用在最尊貴的建築上,如:宮殿、陵墓、陵寢、太廟、宗教建築,稱為皇權與神權的象征。民間是禁用的。特別隆重的建築上使用重檐屋殿做法。

        (一)、屋殿頂的構造

                  屋殿頂有前後左右四個坡,所以又稱“四阿頂”。左右兩坡即山面坡。前後兩坡相交處為“正脊”;左右兩坡與前後兩坡相交處形成四條脊,叫做“垂脊”。整個屋頂共有五條脊,所以叫“五脊殿”。

                  屋殿頂內部梁架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正身梁架;山面梁架和轉角部分。正身梁架組成前後兩坡,其構造為抬梁式構架。構成屋殿頂的關鍵是山面梁架與轉角做法。因為山面的桁檩與正身桁檩垂直放置,而和正身梁架平行,所以需要解決支撐山面桁檩的梁。在屋殿頂中設置了一系列的順梁和順趴梁以承托山面桁檩。順梁和順趴梁與正身梁相垂直放置。(4-1)

                   順梁無論是標高、形式和斷面尺寸皆與相對應的正身梁相同。設置順梁有個基本條件,即順梁下面必須有柱承接。在有斗拱的大式建築中,常見的順梁為“桃間順梁”。

                   若下面沒有柱承接,則只能用趴梁。順趴梁的裡端搭在正身梁架上,外端扣在山面桁檩上,其上用瓜柱或柁墩承托上一層桁檩(3-24)趴梁和順梁的區別在於趴梁扣在桁檩上,靠桁檩支撐;順梁在桁檩下,兩端承托桁檩。按位置不同,順趴梁又有上金順趴梁和下金順趴梁之別。

                   山面桁檩與正身桁檩在轉角部位搭交,下面由交金瓜柱或交金墩支撐。在轉角部位的搭交桁檩間,放置角梁和由戗,做為垂脊的骨架。

          (二)、屋殿頂推山做法

                  所謂“推山”,即將正脊的兩端向外延長,使山面屋面從正脊端向外推出。這樣做,山面屋面比正身屋面更加陡峻。這種做法的關鍵意義在於使屋殿頂的四條垂脊由原來平面投影的與山面均成45度的直線改變為平面投影呈折線形狀(4-2),從立面、透視上看來,使四條垂脊變成更加優美的柔和曲線。

                   因脊桁兩端向外伸出,其端部下面需增設太平梁和雷公柱兩種構件予以支撐,推山做法有兩種情況:

               1、檐、金、脊各步架相等。

                  推山做法一個重要原則是檐步架不推,以保證檐步的方正。所以,推山是從第二步,即下金步開始的,推出尺寸為該步架的1/10,若各步架為五尺,則推出五寸,第二步架變成了四尺五寸(4-3)。第三步推出時,按第二步的1/10,即四寸五分,實際第三步架變成了四尺零五寸。依次類推。

               2、檐、金、脊各步架不相等

                若金步與脊步各步架相等,僅檐步架不等的,應視為各步架相等。所以,所謂“檐、金、脊”各步架不相等”,主要是指金步與脊步的各步架不相等。

                  此種情況推山時,仍保持檐步不動,第二步推出其本身步架長度的1/10若其原步長為五尺,則應推出五寸。以後各步推出時都應首先減去前面各步已推出的尺寸,在推出剩余長度的1/10設第三步架原長四尺,減去第二步推出的五寸後,剩余三尺五寸,應在推出三寸五分,實際第三步變成了三尺一寸五分。若第四步架原長為三尺,則應首先減去第二步推出的五寸和第三步推出的三寸五分,在推出二寸一分五厘。一次類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