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探訪恩平現存最古老建築

探訪恩平現存最古老建築

日期:2016/12/14 13:20:0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古建築“四檐滴水”內狼藉一片

握著生銹的門把手,推開古建築“四檐滴水”的大門

    你知道恩平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是什麼嗎?散落各地的碉樓?大鐘樓?中山路的老街?如果你只能說出上述建築,那我只能套用網絡流行語告訴你:“這些都弱爆了!”始建於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至今已經有534年歷史的恩平舊縣衙“四檐滴水”,才是當仁不讓的恩平市現存最古老建築,沒有之一。

    探訪

    建築內物件充滿歷史記憶

    “四檐滴水”緊挨著現恩平市委、市政府大院1號辦公大樓,兩者相隔不過2米多,遠遠看去,“四檐滴水”就像是政府大樓的“迷你版”。說“像”其實不太准確,因為“四檐滴水”曾經就是恩平縣政府辦公大樓。更為傳奇的是,自明朝始建開始,“四檐滴水”歷經時代更迭,都是當地政府所在地。由於其處於政府機關大院內,市民難以見其真容,可謂“養在深閨人未識”。這也是這棟擁有如此悠久歷史的古建築至今不為人所熟知的原因。

 

    日前下午3時許,記者跟隨市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牽頭組織的視察活動,實地接觸了這座古老的縣衙。這棟古建築為花崗巖、磚、木、瓦建構,俗稱“四檐滴水”,占地面積132平方米,高約10米,整間屋宇四周豎立12支四方石柱,每面4支。石柱與內部牆體一起頂起對應的木結構三角架,支撐整個建築物的瓦面。牆腳與石柱間有條寬一米左右的回環形走廊,外邊四周有小矮牆護欄。建築物通風、采光良好。

    握著銹跡斑斑的門把手,推開大門,一股歷史的滄桑撲面而來。由於無人打理,地面上已經堆滿了碎木和垃圾,一片狼藉,但仔細觀察,還是能發現不少充滿歷史記憶的物件。

    屋子左邊的兩個櫃子裡,裝滿了發黃破舊的書籍文檔,貌似是之前縣政府留下的辦公文件。櫃子邊上,貼著“縣革委會食堂雜糧票(代用)一市斤”字樣的字條。柱子旁邊的地方,放著兩大筐茶壺和碗,從花紋風格來看,貌似是解放初期的物品……

    自1480年始建開始算起,“四檐滴水”歷經四次大修,但歷次修葺,均依舊制,所以現在所看到的“四檐滴水”,依稀可見當年概貌。其初建至今,已有534年的歷史,是恩平最古老的行政性建築物,可惜尚未列入政府文物保護名錄。

    歷經534年滄桑

    意義

    見證恩平發展重要節點

    “很可惜,已經崩了個大洞!”說起古建築“四檐滴水”,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原恩平市政協副主席岑能端感觸頗深。上世紀70年代,恩平縣政府對“四檐滴水”進行重新裝修後,作為恩平縣最為重要的會議室被使用至上世紀80年代末,而1971年至1987年,岑能端在恩平縣委辦公室任職,在這古建築裡度過了最美好的一段青春歲月。

    據岑能端回憶,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恩平縣政府對其進行重新裝修後,作為恩平縣最為重要的會議室使用。“當時,這裡是恩平縣政府最好的會議室,全縣許多重要的會議都在這裡召開。其大小特別適合召開中小型會議,一般會議60人左右,有時候甚至能坐下100人。一直用了10多年。我最記得是國家宣布實施改革開放那一年,這裡召開了全縣黨委書記會議,當時整個會議室坐了七八十人,大家一起商議如何落實改革開放政策。這個古建築,是見證了不少恩平發展重要節點的歷史文物呀。”岑能端感慨地說。他告訴記者,再次踏入“四檐滴水”,一下子就讓他想起了以前在這裡辦公、開會的場景。

    1984年,現恩平市政府大樓動工建設,建成之後,政府機關集體搬進新的辦公大樓,四檐滴水被改為政府大院圖書館,成為機關工作人員讀書看報、翻查資料的地方。

    “這樣的古建築,是恩平的‘市寶’,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岑能端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