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揚州園林—涵碧妙園的造景

揚州園林—涵碧妙園的造景

日期:2016/12/14 13:19:5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園中有園,景分四季

    進入庭園,方知此園乃園中園。全園分小園、西園、主園、後園四個層次。小園雖小,但極為精細,設計了一年四季景色。往左為一海棠門,進入小園,半廊迎門,沿廊置揚州八怪墨跡石刻,更見其文化韻味。經鵝卵石徑,進凝翠軒。此軒單獨院落,似乎四周景色全由此凝聚而成,此即全園最幽靜之處。

    出凝翠軒就進入了四季景色。四季景色由四道磚砌藝術門分隔。首先進入的是春景,春景由翠竹、石筍、春蘭、春梅組成,形成春意盎然之態;過藝術門,進入夏景,夏景由高大喬木、地被采用夏鵑組成,形成夏日濃陰之勢;秋景由石榴、秋桂、金葉女貞、紅楓,地面的黃石片、黃石假山、黃石磴道組成,既增加縱深感,又形成碩果累累的秋光亮色;最後進入冬景,冬景由蠟梅、天竹、五針松組成,形成松竹梅笑迎飛雪之壯觀景象,預示著萬物復蘇、春回大地。

    造園藝術,追求先抑後揚,進入西園後豁然開朗。迎面是一座假山,主峰高約5米,可兼作磴道,進入西樓“香影樓”。香影樓名取清代詩人王漁洋“衣香人影太匆匆”之意。按時下稱呼此樓為接待處。

    八百年紫薇來自深山

    向右折去,則見一半亭。半亭是減去全亭之半的建築,它必須附麗於牆或廊,與之集合,這就成了一種集萃的形式。這裡的半亭與回廓相結合,並成為回廊之始。由半亭進入主園,古樹迎面而立。但見老虬參天,此為八百年紫薇也。當地難覓,據說來自雲南深山,真乃涵碧園綠色之寶。

    揚州園林造園的要素,就在於山水樓台融為一體,人與自然的交融,營造一個超凡脫俗的園居環境。涵碧園充分表達了這一精神。經過回廊,進入主樓“天光閣”,取自宋人朱熹著名詩篇《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暗合主人事業如日中天,播及四方,朋友也來自四方。兩旁為“斗酒雙柑,四時風物待游人;湖光山石,三月煙花來勝侶”的巨幅楹聯。從樓名到楹聯都表達了園主人的待友之道。由此可見,此樓為園主人接待賓朋的場所。

 

    假山回廊庭院深深

    涵碧園的主假山很有特點。山之西部,後倚北牆,前臨曲池,依照湖石皴紋,層層相疊而起,高約9米,主峰直上青霄,奇峭秀逸。石間有磴道可上,峰頂有一四面八方亭,站在亭內,全園景色盡收眼底。亭旁有一小溪,潺潺的溪流連綿不斷地順雨道而下,流入池中,淙淙吟吟,天籁之聲不絕。從亭之東看去,山體陡峭,山勢驟斷。但僅一步之遙,山勢又起,仍然後倚北牆,逶迤向東南行,止於曲池東側水際。

    “小廊回合曲闌斜”、“庭院深深深幾許”,這些唐宋文人的詞句,描繪了中國園林建築之美。涵碧園的回廊覆蓋了整個主園,回廊兩邊設柱,雙面空透,可觀景色。涵碧園內也設置了多種形式的回廊,有筆直向前的直廊,有曲折轉角的曲廊,有跨水與橋合一的橋廊等。

    涵碧精華在後園

    最值得稱道的是後園。後園以一道4米以上黑漆大門與前園隔開,推開之後,別有洞天。只見在參天古樹包圍中,一座紫氣東來閣巍峨屹立。此閣位於園之東部,故命名為紫氣東來。閣分為三層,第一層與外接約200平方米的寬大平台相連。第二層為貴賓會見廳,康乾風格裝潢,古色古香,正中牆面一幅類似於《清明上河圖》式的古畫,奪人眼球。站在第三層上,可俯瞰全園景色。閣內配以小電梯,真可謂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其靓麗堪比滕王閣。 
    後園內的古樹古木,費盡了主人的心思。古樹古木以銀杏、香樟、棗樹、石榴為主,約200余株,每株都在50歲以上,最老的一株銀杏樹已達200年以上樹齡,3人合抱不了。進入此園仿佛時光倒轉。

    介紹了美園美景,必然會對這座園林的建園背景產生興趣。本文開篇即提到三笑集團,其集團老總是邗江杭集人氏韓國平。這座園林即為“三笑”所建。

    杭集鎮有一個綠樹成陰的別墅區三笑花苑,整個建築歐式風味,氣派別致。就在這別墅群的身後,有一座具有清代風格的園林涵碧園。

    涵碧園大門極為氣派,又極具藝術性。整個門廳由將軍門、照壁牆、半廊和點石四部分組成。門廳屋面為飛檐翹角的歇山頂,通高約3米、寬2米的黑漆對開將軍門,顯得很古樸,庭院深深,左首為一點石,其中峰石高3米以上,右首為一半廊。門廳做到了點石與廊廳相結合,在不對稱中尋求平衡,極富美學原理。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懸掛在將軍門上方的一塊匾額,由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劉藝所題寫,“涵碧園”三個草書大字,飄逸酣暢,柔中寓剛,神采飛揚,真乃書法極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