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麗江古城空間組織分析

麗江古城空間組織分析

日期:2016/12/14 13:19:4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麗江古城空間的概念的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一個不斷充實不斷完善的歷史過程,今天所看到的空間布局形態是1996年2月3日大地震後恢復重建的面貌。其間經歷了元初、明初、清末鹹豐同治年間的3次大修整。

    一、麗江古城外部空間的程序組織

    麗江古城是以水來組織空間的,哪裡有流水,哪裡就有建築,哪裡就是人活動的空間。因流水迂回曲折,所以麗江古城的空間組織也是迂回,循環式的展開的。

    以水為脈,隨勢自然水源從雙石橋下一分三流向古城後,新華街、東大街、五一街蜿蜒。這三條河又分成很多支流穿堂過屋,由著人們的意願流遍全城。水不見來處去不見凶猛,麗江古城的選址堪稱風水勝地。

    二、建築空間與功能

    在中國,無論是宮殿建築還是居民建築,對稱的空間布局正是中國傳統道德觀念思想文化意識和社會秩序的體現和延伸,這裡的空間序列意味著地位高低的區別,井然的秩序。

    麗江古城的木府建築群就是一個極具權威和地位代表。從平面圖上看,整個木府閉合的空間形式表現出的是一種不可侵犯的、強烈的私密性,自我禁锢自我滿足的心理狀態,這種體驗來自我們自身文化傳統的暗示。但是,畢竟麗江是土司制度,等級觀念不是很強,從建築空間上可以看出,在護法殿和光碧樓之間有一條過街,平民可以行走,體現了愛民的思想。

    一進兩院是白族民居建築典型庭院建築形式之一,由一個三坊一照壁的院子和一個四合五天井的院子組成。共有六方房子兩個大天井,所以稱為六合同春。樓上有走廊串通全部房間,叫走馬串角樓。一進兩院的中間一方房子,在北邊園子的南方,在南邊房子的北一進兩院方,兩邊都有走廊。這樣坐落的房子叫做一照兩面,其結構與他房屋大不相同。三坊一照壁的院子與正房相對的一面對為比較講究的照壁。

    一進兩院,乃至一進數院的民居建築是白族民居建築中規格較高的建築。一般是一定身份或官職的或有錢的人家才能建蓋。幾院有一定的寓意,即進士第,大夫第等。庭院越深,等級越高,其所謂庭院深深深似海。

    走馬串角樓是白族民居典型建築“一進兩院”樓層建築的特殊結構形式,它是以走廊過道串通兩院樓層的全部房間而得名。

    走馬串角樓上下樓梯安排巧妙,走廊過道縱橫交錯,四角有圓形窗台,可以觀看全院景色。建築特色別具一格,院內還有主人布置的各種花卉和盆景。

    三、空間限定

    通過牆、柱、屏風、欄桿等垂直構件的圍合形成空間,構件自身的特點以及圍和方式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空間效果。

    ①麗江、大理民居中用木隔斷分割空間,它所顯示的輕巧感增加了與鄰室的空間聯系。

    ②以廊柱作垂直限定,空間界限模糊,既分又和,融為一體。

    ③以各種不同變化的牆面材料,各種天然木材作為垂直界面具有較強的圍和感,輕松感,舒適感。

    ④大理白族村的建築空間限定形式多樣,有牆有柱有台階,牆又有木牆有石牆,有高有矮,活潑多樣。其形狀和界面的處理體現了空間的性格和品質。

    四、麗江木府和大理的嚴家大院的空間組織分析

    依照什麼樣的方式把單一的空間組織起來成為一幢完整的建築這是建築的核心問題。

    木府建築中處於中軸線上的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光碧樓、玉音樓功能相近,彼此沒有直接的依存關系,屬於並列關系。嚴家大院的上堂和廂房,大天井和廂房在使用過程中具有先後順序,因此采用序列式。大理白族村的嚴家大院,天井與主堂、主堂與廂房形成的空間序列為主從關系。木府建築綜合了空間組織的各種形式,形成了綜合關系的組織空間。

 

    五、建築空間的處理手法

    這種空間組織形式,通過房、廊、牆、門等多種元素的運用,以圍為主,圍中有透,形成一個氣氛親切的半私密空間。建築空間的組織是建築功能的集中體現。雖說是一個極簡的空間,但能滿足客人的需求,坐在窗邊品品酒聊聊天,瞭望窗外美麗的風景,聽著潺潺的小橋流水,好惬意啊!

 

    六、建築空間的交通組織

    依照什麼樣的方式把單一的空間組織起來成為一幢完整的建築這是建築的核心問題,嚴家大院交通空間暢通便捷,主要是圍合幾個天井而形成的門前路以及走廊,其形狀也是很規整的。而木府由於其建築面積比較大,空間組織比嚴家大院要曲折、復雜得多,形成的流通空間也比較多。

    由兩房圍合的水巷空間在麗江古城是一個亮點,是藏風、聚氣的地方,這種水的空間透著一股靈氣,整個麗江古城就活了。小氣候和成大環境。許多個這樣的點合成了富有意蘊的麗江古城。

 

    七、水文化與三眼井

    麗江古城以水組織空間,水穿堂過巷。兩岸地勢錯落不平,打破了悶的感覺,營造了寬闊的空間氛圍。

    麗江古城的水是源於黑龍潭的,玉河水流量大而穩定,且甘冽潔淨,成為理想的引用水源。水使古城充滿活力,又平添了秀色,麗江古城成為“高原古蘇”也在水。也正是由於水的原因使得麗江古城沒有一般古城的三街六市、方正嚴整和棋盤式的空間布局。她的街巷不求平直,給人一種起伏彎曲的線條的美感。

    水的組織利用也很講究,例如,四方街的街面,利用西河的落差自流沖洗,是隨勢自然的佳作,所表現的是一種科學的藝術之美。也體現了納西族古人組織利用水的智慧。水秀橋密是麗江古城最大的特色,麗江古城的栗木橋和石橋密度遠大於蘇州古城。

    中央電視台“人與自然”和“中國民居雜談”等專題中介紹過的麗江古城的三眼井,是麗江景觀廊道中一個重要的生命系統。它與古城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先民們利用小巷的拐角開闊地帶修建三級井水。第一眼為飲用水,供居民提水挑水。第二眼為洗菜井,洗刷炊具。第三眼為洗衣井,供居民洗滌衣物。我國有句俗話叫“井水不犯河水”。每個井之間不可以相互侵犯,三眼井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空間上有很強的序列性,小巷的拐角開闊地帶的空間既不會被浪費又豐富了其功能。

    八、結語

    目前所看到的麗江古城空間組織是歷史演替和沉澱的結果。整個古城空間、建築空間、交通空間等都經歷了800多年的歷史變化。它融合了麗江古城納西族人們的智慧同時也經歷了古城納西族人們實踐的檢驗。對待它就像對待傳統文化一樣,在傳承過程中適應時代不斷創新。

作者:於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