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古堡:明清北方最大古城堡群
日期:2016/12/14 12:59:0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據國內建築專家考證,與山西晉中一帶的晉商大院相比,前者是院,後者是村,其封閉的建築格更顯高官的胸襟氣度,大開大合,是當時山西沁河流域富庶人家的獨特歷史見證。
沁河古堡建築是當地官宦和商人聯合百姓共同築起的銅牆鐵壁,是庇佑沿河兒女安居樂業的家園,這片古老的建築不僅展示了沁河兒女在戰亂頻仍的年代堅壁清野,奮起抵抗流寇入侵,英勇無畏,堅強不屈的精神和追求,而且集聚了這裡文化興盛,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厚重人文,散發出濃郁的人文魅力。
從柳氏家族的河東遺澤到海會雙塔邊的“十鳳齊鳴”,沁水、陽城兩縣昔日繁榮的文化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沁河兩岸耕讀傳家的才子們,陽城縣明清之際“書馨四溢、旌旗一樹”的十三個詩書世家中,這裡就占到了七個。“郭峪三莊上下伏,秀才舉人兩千五”,這是一句在當地家喻戶曉的民諺,不僅是秀才舉人,進士也層出不窮。坪上的劉東星,郭壁的韓范,窦莊的張氏父子,湘峪的孫家兄弟,砥洎城一城三進士,屯城一門三進士,皇城陳氏一門九進士,郭峪一村十五進士。不經意間,沁河才子們共同書寫了一個在山西空前絕後的科舉傳奇。
王國光,嘉靖二十三年進士,在陽城、沁水一帶,他是一位名聲顯赫的傳奇人物,當地至今仍然流傳著他為民、為官直至最後罷官的故事。王國光歷任戶部和吏部尚書,是張居正改革的得力助手,被譽為明代的理財家。由他編撰的《萬歷會計錄》是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稅制度改革的依據,後來成為明清兩代田賦的准則。
而同一故裡的陳廷敬,更是不同尋常。他入仕五十三年先後擔任大清康熙帝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有五十卷《午亭文編》收入《四庫全書》,其中詩歌二十卷,還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康熙曾稱其:“房姚比雅韻,李杜並詩豪。”並以詩句“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贊其高尚的品德。
從“堡中堡”金郭壁到“小北京”銀窦莊;從明清“中國北方第一巨族之宅”的皇城相府,到被譽為“中國北方鄉村第一明代古城堡”的湘峪古堡;從“中華古民居建築藝術絕品”的柳氏民居,到被譽為“中國鄉村第一城”的郭峪古堡。沁河古堡以其非凡的建築特色和人文魅力,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中國研究古建築史的專家視晉城為中國古代建築的博物館。如此眾多、集中的明代古堡,在中國北方絕無僅有。其歷史研究價值、文化象征意義,均不亞於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福建土樓和廣東開平碉樓。當代著名作家葛水平在《國家地理》雜志發表的《沁河之花》一文中,更是稱沁河古堡堪與中世紀歐洲的石頭城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