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嶺南園林建築

嶺南園林建築

日期:2016/12/14 13:14:3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嶺南園林建築

嶺南園林建築

    廣州的園林建築是嶺南建築的代表。嶺南園林建築興起於明代,後歷清朝、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色,與蘇州園林齊名。現存的佛山的梁園、東蕪的可園、順德的清晖園和番禺的余蔭園(余蔭山房)合稱廣東四大名園,是嶺南園林建築中的佼佼者。此外,到廣州解放前已有諸如文塔花園、晚景園、唐荔園、清華池館、環翠園、荔香園、海山仙館等一大批明清時代的名園。然而滄海桑田,物換星移,這些名園大多已蕩然無存,已成陳跡,只留下文獻書畫的記載。廣州除余蔭山房和小畫舫齋兩處清代園林建築外,現存的園林建築多是如泮溪、北園、南園等幾家現代園林建築。

    小畫舫齋

    小畫舫齋坐落於西關逢源路三連直街,是一座園林式的西關大屋。因此屋平面和造型近似畫舫,所以稱作小畫舫齋。

    小畫舫齋是新加坡華僑富商黃氏家族的別墅,黃景棠於清末改建,落成於光緒壬寅年(1902年)。小畫舫齋地處人口稠密的西關,地面很不規整,但建造者匠心獨具,巧妙地根據地形地物和不同的用途安排了住宅、書齋、戲台、庭園等建築。宅園占地2000平方米。園門朝南,園內建築分為三組:第一組是北面後樓,包括門廳、轎廳和客廳;第二組是南面的兩層樓房,為主人住宅;第三組是祖先廳和船廳。以柱廊和石路連通各建築,中間布置庭院,內建涼亭、假山、栽種花草樹木。

    小畫舫齋內最具特色的建築船廳,是主人的書齋,位於宅園西北,臨湧而建。船廳南邊臨湧處砌有一小碼頭。在門上嵌有“小畫舫齋”石匾。廳高兩層,原為木質結構,今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綠琉璃瓦歇山頂。門廳上掛清代兩廣總督阮元題書的“白荷紅荔半塘西”木匾一塊。

    祖先廳為卷棚歇山頂,連州青石雕砌須彌合基,面闊8.5米。進深9.3米,兩側砌山牆,地面鋪大理石。

    北面後樓即觀音樓,其首層分門廳、客廳和轎廳,門廳北面有一小門。二層供奉觀音菩薩。

    小畫舫齋是一座廣州碩果僅存的園林式的西關大屋,建築小巧玲珑,布局合理,園內魚池、假山、游廊、涼亭錯落有致,清靜幽雅。九裡香、白玉蘭、茉莉花、米蘭等花草樹木遍植庭中,散發出陣陣幽香,處處體現出嶺南園林建築的神韻。

    余蔭山房

    余蔭山房又稱馀蔭園,位於番禺區南村鎮,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同治十年(1871年)竣工,歷時五年。該園主人邬燕天.為番禺當地舉人。此園面積不大,占地僅1598平方米,但汲取了蘇杭園林風格,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特點,將亭、台、樓、閣及水池、小苑間以曲徑小橋相連,並廣植古樹名木、珍貴花卉相襯托;從而形成一座以布局精美小巧、玲珑剔透為特色的嶺南園林。它與佛山梁園、東莞可園、順德清晖園合稱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

    余蔭山房以“浣紅跨綠”廊橋為界分為東西兩大景區。廊橋是園中最有特色的建築之一,前後各五級石階,橋下為一石拱券,橋亭為卷柵歇山頂,前後分別題額“浣紅”和“跨綠”,故稱浣紅跨綠橋,橋上設欄桿,亭下設掛落,前後兩端有風雨廊連接,廊兩邊設長靠椅,西區以深柳堂為主,以臨池別館為輔。深柳堂木雕為園中之精品,東次間有許多名人題字木刻。堂前庭院盤繞著兩株炮丈花古籐,花開時節,落英缤紛,瑰麗非常。東區主體建築為玲珑水榭,此亭為八角,又建於一個八角形水池中央,故又稱八角亭。東南角有楊柳樓台,東北角有孔雀亭、來熏亭、榄枝廳等小巧玲珑的古建築。並栽有菠蘿樹、臘梅、南洋水杉等珍貴古樹名卉。

    園門位於西南角,園門兩邊有一副楹聯:“余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雲深”,既體現了“余蔭”之名,又體現了“紅雨”、“綠雲’的園中特色。

    臨池別館與深柳堂隔地相望,廊柱懸掛對聯;“別館恰臨池,洗硯有時鷗可狎;回廊亦步月,尋詩不覺鶴相隨。”深柳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堂內明間裝窗扇門,置松鶴延年落地罩,上懸“深柳堂”木匾,兩次間置滿洲窗,兩側次間置透雕葡萄香狸花罩。

    余蔭山房面積雖小,園、台、池、館與游廊、拱橋、假山、花徑交相穿插,構成曲折幽深、小中見大的庭苑空間,充分體現了嶺南園林的特色,使游人耳目一新。

    泮溪酒家

    泮溪酒家位於秀麗的荔灣湖畔,原址是南漢宮苑昌華苑故地,泮溪始建於1853年,是現存全國最大的園林式酒樓建築。泮溪酒家占地12000平方米,全園分廚房、廳堂、山汕和別院四個主要部分。各部分之間以游廊相連。酒家正門為五開間,八幅精美的屏門豎於門廳內,格心是蝕刻書法套紅色花玻璃,鑲楠木海棠透雕花邊,裙板為楠木博古浮雕。門廳左側是六開間的宴會大堂,廳堂周圍用紋樣豐富的斗心格圖和色彩艷麗的套花玻璃窗心組成。廳堂內部東西梢間分別以貼金大花罩作空間分隔,再配以具有嶺南地方特色的藻井天花,使大廳更顯富麗堂皇。大堂北面為對朝花廳,花廳西為水榭,水榭前廊往西,過橋廊便到山池部分。山池是全園景致中心。橋廊兩旁按地勢開池架山。石山結合山館,從橋廊拾級而上,直達山館樓上。樓之西面向荔灣湖,食客游人可憑欄遠望,荔灣湖波光水色如詩如畫,盡收眼底。樓內裝修精美巧妙,令人賞心悅目。從水榭北行,經小院長廊可到別院部分。別院由樓廳、船廳、半亭、西廊組合而成。

    1974年泮溪酒家進行了擴建,由莫伯治、吳威亮、林兆璋三位嶺南派建築大師設計。現泮溪酒家占地面積已達12000平方米,餐位近3000個,員工1000多,日接待顧客1萬多人,是廣州乃至全國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園林式酒樓建築。1974年擴建時建成的泮島四面環水,與荔灣湖隔水相望,是酒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島上有碧波廳、平湖廳、望湖廳,以貼水長廊相連。泮溪酒家酒舫廊座、殿閣樓台形式的數十個餐廳,錯落有致分布於湖堤、濃陰之間,魚池、噴泉、假山、奇石等園林小品舉目即是,園內奇花異草、古樹名木遍布,發出陣陣幽香。整座泮溪酒家既體現了嶺南傳統文化,又充滿時代氣息,不愧為園林酒樓的精品,被前蘇聯著名建築師代表團譽為“一首完整的建築藝術交響詩”。

    北園酒家

    位於小北路的北園酒家是一座具有濃郁嶺南園林建築特色的酒家。它創建於1928年,原規模不大,稍有園林特色而已,現在的規模是解放後幾次擴建而逐漸形成的。1956年當時廣州市長朱光提出擴建,並於1957年由嶺南派建築大師莫伯治設計。莫先生在設計上保持了原有園林風格、地方特色,保存原有古樹名木,采用深遠曲折的綜合式庭園布局,充分利用從民間收集得來的工藝建築舊料,以豐富地方特色,保持中國庭園建築中富於精美裝飾的效果。

    北園全園分南北兩部分,兩部分之間以漏花雲牆門洞為過渡。南部因地形復雜,不宜建築廳堂,只鋪綠地,栽種翠竹,營造假山,沼湧兩旁修造欄河,以盆花噗綴,大石塊作過湧橋面,經月門進入北部。北部是全園主體,主要出入口均設於此,門廳之側為主樓。樓南有水池,池四周分別建有各種形式的軒亭,以木橋相連,建築物之間穿插大小院子,以名木奇石加以點綴增色,每座建築既是營業客座,又是點綴風景的園林建築,內外相通,步移景換。

    1984年北園又在1957年擴建的基礎上再一次擴建。這次擴建中在“舊北園”之南增建了五層的绮秀樓,又稱新北園。1992年又進行了一次全面裝飾。目前北園酒家占地30O0平方米,建築面積3781平方米,餐廳44個,座位1400個。成為廣州最具嶺南園林特色的著名園林酒家之一。

推薦閱讀:

嶺南建築簡介概述

宿松白崖寨

黃山羅東舒祠(寶倫閣)

黃山老屋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