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陽春發現兩古村落遺址 是大規模居民聚集區(圖)

陽春發現兩古村落遺址 是大規模居民聚集區(圖)

日期:2016/12/15 15:08:25      編輯:古代建築

 

為研究南朝到唐代時期漠陽江流域俚人的生產、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廣東省考古隊近日在沿雲陽高速線路作地表勘查時,在陽春驚喜地發現兩處古代村落遺址,清理出一批新石器時代及南朝至唐時期文物。

    省考古研究所和陽春市博物館在聯合對春城鎮七星白墳嶺和崗美鎮那排古城坡兩處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後,清理出石器、陶器、瓷片、袋狀坑、灶、排水溝等一大批遺存。

    專家推斷,挖掘所見的遺物、遺跡分別屬新石器時代及南朝至唐時期,具有明顯的本土特色,對研究漠陽江流域俚人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實物資料,考古研究價值頗大。

    昨日,記者來到這兩處遺址發掘現場,采訪了考古工作人員,了解遺址的發現過程。

    地表勘查

    意外發現兩處遺址

    即將開工的雲陽高速公路,陽江段線路南北貫穿陽春市、崗僑管理區、陽東縣、江城區、陽江高新區,並對接陽江港,路線全長約55公裡。依據國家文物保護法的規定,雲陽高速公路公司委托省考古研究所,對雲陽高速公路陽江至陽春段線路進行地表勘查。

    考古工作人員沿線進行“地毯式”勘查,翻山越嶺,對那些特別的地形地貌,如樹坑、水溝、田頭翻起的泥土等,都仔細地進行了一遍“掃描”。最後,他們在春城鎮七星村白墳嶺和崗美鎮沙洋村附近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考古隊員們在這裡的地表撿到了大量的瓷器殘片和石器,經研究推測,估計地下仍保留著相關的文化遺存。

    究竟遺址的分布范圍有多廣?埋藏的文物代表了什麼樣的文化內涵?為了探個究竟,更為了保護遺址在高速公路施工建設中免受無法挽回的破壞,省考古研究所和雲陽高速公路公司商定:對這兩處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共發掘了21個探方,發掘面積1700平方米。專家們對出土文物進行了修復和研究,並擬出了一份考古發掘報告。

    出土文物

    考古研究價值很大


    從遺址發掘出來的器物,共有完整的石器65件,可復原的陶、瓷器20多件,這批文物目前已經轉交到陽春市博物館保存了。

    文物一覽

    1


    “雙肩弧刃石锛”:是新石器時代古人加工磨制的工具,一般僅在漠陽江流域才能發掘見到。石器長約8厘米、厚0.8厘米,帶柄、兩側呈溜肩狀,單面弧形刀刃,看上去挺鋒利。

    2

    敞口青釉瓷碗:高約6厘米,口徑約14厘米,底部有兩道細細的弦紋。專家介紹,這是南朝至唐時代的瓷碗,他們把發掘收集到的零碎瓷片用石膏黏結縫合把它復原了。

    據介紹,這次挖掘的兩處遺址所見的遺物、遺跡分別屬於兩個大的時代:新石器時代晚期及南朝至唐時期。其中,新石器時代晚期只見石器類遺物,雙肩及舌形刃是其特點。而南朝至唐的遺物中,除了常見的各類瓷碗、罐類之外,還有泥質和夾沙的陶器出現,為推斷該處為居住類遺址提供了佐證。

    遺址推斷

    是大規模的居民聚集區


    專家稱,在古代,人們不用畜力,單憑徒步行走,十公裡以內算一日活動圈范圍,即人們早上出去做事,傍晚時分可以回到家。這次在陽春發掘的兩處遺址,直線距離不超過5公裡,據此分析,當時這裡可能是大規模的居民聚集區。這兩處遺址的發現,有助於對當時粵西地區的經濟社會歷史面貌作進一步探考。

    這次考古出土的文物與珠三角同期出土的文物有所不同,它具有明顯的本土特色,為研究南朝到唐代時期漠陽江流域俚人的生產、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對冼夫人曾在當地活動也提供了實物資料,對研究其活動范圍在實物史料上有了很好的補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