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品建築在建築群中所占的位置來看,牌樓最先進入人們的視線。因為它往往被安置在一組建築群前的顯要位置上,或者立在一座城市的中心,或者在通衢大道的兩頭。它起到劃分和控制空間的作用,增添了建築群體的藝術表現力。
牌樓起源於建築的院門。在古代城市中,大量存在的是裡坊之門,在古代稱為“闾”。中國古代有“表闾”的制度,就是把各種功臣的姓名和他們的事跡刻於石上,置於闾門以表彰他們的功德。據建築學家劉敦桢先生分析,這種闾門上往往都書寫著裡坊的名稱,而且按表闾的制度,將表彰事跡書寫於木牌,懸掛在門上。後來這種牌坊模仿木構建築,形式日趨華麗,加了屋頂和各種裝飾,所以又稱為“牌樓”。從形式上講,凡柱子上沒有屋頂的稱為牌坊,有屋頂的則稱為牌樓以示區別,本文則統以牌樓相稱。
立於宮殿、寺廟、陵墓等建築群前面的,稱為標志性牌樓。這種牌樓占大多數,例如在頤和園萬壽山前麓,排雲殿建築群最前面的“雲輝玉宇”牌樓。凡是道路直對建築門前的,牌樓也在大門的正前方;如果道路是橫穿大門前的,則在門前道路兩側各立有一牌樓;如果前面和左右都有道路的,則前面及左右都有一座牌樓,它們和大門共同形成一個門前廣場。老北京城在東、西城區中心的十字路口各建有四座牌樓,作為地區的標志,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就成了這兩處市中心的代名詞了。後來,市內交通發展,馬路拓寬,這幾座木牌樓因阻礙了來往車輛的頻繁運行而被拆除,但這兩個地方至今仍被稱為“東四”和“西四”。
木牌樓是所有牌樓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形式,其裝飾集中在屋頂和檐下的梁枋斗拱上。屋頂和一般木建築一樣,正脊兩端用正吻,戗脊末端有走獸,檐下梁枋布滿了彩畫。這些裝飾在北方皇家建築群的牌樓上,多采用官式的規范做法,各間樓頂下的龍鳳板上繪制龍紋或其他花飾,與該建築群的身份相符,總體效果是五彩缤紛,金碧輝煌。
木牌樓加工制作方便,但一經風吹雨淋,極易受到腐蝕,所以後來才有了大量石牌樓和磚制牌樓的出現。
我們現在見到的大多數石牌樓,與木牌樓相比,不少細部上都進行了簡化。孔廟前的“太和元氣”石牌坊是四柱三間沖天柱的形式,在每間的上面,用一整塊石料代替了幾層額枋,再上面只蓋有一塊三角形的瓦頂形石料,省去了頂下的檐部,立柱下有抱鼓石,上面各有一蹲獸。在這裡,除了象征性的屋頂外,其他部分可以說已經沒有木結構的形式了。
石牌樓多為單色的石料築成,所以它的裝飾主要表現在雕刻上,很少用色彩來表現。但這並沒有減弱它們的表現力,相反,有時用石雕表現的內容反而更豐富。山西五台山龍泉寺的石牌樓渾身上下都布滿了雕飾,蝙蝠、如意、靈芝及各種仙果隨處可見,屋頂正脊兩端是騰飛的龍頭,脊上滿是盛開的花朵。這樣華麗雕刻的目的就是要表現出那佛光普照的彼岸的一片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