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阿拉寧波人稱作祠堂。它是過去族人供奉、祭祀祖先,商量族事的重要場所。余氏宗祠俗稱余隘祠堂,坐落在江東區朝晖路往北延伸段,甬江南岸的冰廠跟。
探訪余隘祠堂純屬偶然。一個春日明媚的周末下午,女兒偕我和老伴去小區外的朝晖路溜達,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地踏上了最北端還在整修的那一段新馬路上。猛一抬頭,忽然瞥見馬路西側有一座灰牆黑瓦的古建築。
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個古祠堂。祠堂坐北朝南,屬“前廳(門廳)後殿(大殿)兩(左右)廂房”格局,一條小河從祠堂門前潺潺流過。祠堂大概於近期剛剛修繕過。祠堂的正大門分內外兩道,外面一道兩頭用木柵欄圍築,正中為兩扇形如“阊門”的大柵欄木門;裡面一道則用厚重的實木制作,表面還塗了一層烏黑發亮的油漆,大門開啟時還會發出低沉的“嘎吱嘎吱”的響聲。掛在門楣正中的橫匾上鑲嵌著“余氏宗祠”四個黑底鎏金大字,從左下方的落款看,為原寧波師范已故教師鄭玉浦先生的墨寶。兩側院牆上,馬頭牆檐角高翹,氣勢不凡。
余氏宗祠始建於南宋,至今已有700余年歷史。始祖余滌公,出生於舟山定海建岙村,出身書香門第,為避戰亂來甬。開始在鄞東一帶當私塾教師,後被時任南宋丞相的史浩相中,遂邀聘為月湖書院教書。
進入東廂房,發現一塊黑底黃字的長方形石碑鑲嵌在南牆中間。據碑記及有關史料記載,余氏始祖余滌公之孫天錫公,南宋嘉定16年(1223)進士,歷任臨安、婺州、寧國、福州知府,官至禮部尚書。嘉熙二年(1238),觀文殿內閣學士而拜相。生前曾捐資創辦舟山第一書院———虹橋書院。卒後贈封太師、魯國公。一生為官清正,體恤民情,政職卓著。其弟天任公,寶慶二年(1226)入士,官至兵部尚書,正議大夫,封楚國公。卒後,墓道石刻就在東錢湖度假區高錢村的青雷山北坡,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任公之子余晦公亦仕至尚書,封寧國公。鄞東余氏,一門三尚書一宰相,封三國公,足見東城冰廠跟余氏一脈子孫繁衍、人才輩出、事業興旺的繁榮景象。
走進五開間門面的宗祠大殿,這裡是余氏後人專門用來供奉、祭祀先祖的地方。抬頭望,大殿中堂正中,“源遠流長”、“錦樂堂”兩塊黑底金字橫匾,一高一低,高懸頭頂。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宗祠也曾遭受過嚴重的創傷。據說1932年,由於台風的正面襲擊,宗祠徹底被毀。余氏族人同心協力數次赴上海募捐,使宗祠得以重建。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宗祠也曾辦過學校(即余隘小學),為培養人才作出過貢獻。目前,余隘小學也早就完成了歷史使命。
現今,余氏宗祠仍氣勢恢宏,保存完好。聽村裡的老人說,中堂內屏還刻有朱伯廬“治家格言”木雕3幅,兩邊雕飾古代孝子圖———《棄官尋母》、《賣身葬父》、《百裡負米》等15幅。這些木雕,雕刻精細,栩栩如生,還配以詩文,顯得精致無比。1993年,余氏宗祠被江東區人民政府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