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遼寧安昌岘捨利塔

遼寧安昌岘捨利塔

日期:2016/12/14 12:52:4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安昌岘捨利塔

安昌岘捨利塔

    安昌岘捨利塔位於葫蘆島市南票區暖池塘鎮安昌岘村東山頂上。塔為磚築,八角形七層密檐。維修前經實測殘存17.11米。1988年被遼寧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塔由塔座、塔身、密檐三部分組成。塔座應為須彌式,但早年下部殘損嚴重,已無法弄清其原始狀況,現只殘存須彌座上部,有上枭及上枋,磚雕仰蓮,在束腰部位,殘存一轉角力士。塔身八面,四正面為拱形龛門,龛門內原應有磚雕佛像,維修前已全部缺失。在券龛門的上方,雕飾蓮形寶蓋,緊接著寶蓋上雕飾二飛天,飛天兩足相對,頭部朝向兩側,相對翱翔。四隅面下部為兩菩薩,披天衣,系璎珞,足踏蓮花墩,手印各不相同。其頭部在維修前全部殘損,原始形態不詳。民國十八年(1929)《錦西縣志》記載,“第一層每面均刻羅漢像二”,據殘存痕跡看,四隅面不應為羅漢磚雕,而應是菩薩磚雕。二菩薩之上,為一大流蘇寶蓋,略寬於下面的二菩薩,寶蓋造型有別於四正面。在寶蓋上二皮磚位置,磚雕二飛天,與四正面不同的是二飛天頭部向內,兩頭相對。各面之間轉角處飾圓形倚柱。

    塔身之上為闌額和普柏枋,普柏枋上承一層大檐鋪作。每面轉角鋪作一朵,補間一朵。鋪作為單杪四鋪作,補間華拱伸出尺寸短小。

    鋪作之上為雙層木檐椽飛,將一層大檐挑出。密檐共七層,每層密檐部分用四皮疊澀磚挑檐,用三皮反疊磚收檐,圍脊和束腰由七皮磚組成,每成密檐間逐層內收,收分為7.4度。

    安昌岘塔共使用青磚六種,分別為390×190×70條磚,420×250×75條磚,420×190×75條磚,390×390×70方磚,420×420×75方磚,520×255×75條磚。

塔及重修捨利塔碑銘

塔及重修捨利塔碑銘

    安昌岘塔創建年代一直存在爭議。劉謙和林威兩位先生分別在《錦州各寺考》和《錦西文史資料》第三輯中將該塔建造年代推斷為金代。曹汛先生在編輯《遼寧古跡大觀》和建立“四有”檔案時認為該塔建於遼代,金代重修。李宇峰先生在《葫蘆島文物》1996年上發表文章《安昌岘捨利塔建築年代考》則用類型學方法,從《東講院碑銘》和《創建靜安寺碑銘》的形制特征入手,認為“金天德四年”碑為遼代所作,後經金代鏟平改刻,進而推斷該塔為遼代所建,而所謂“金天德三年”重修一說則則是李三錫為自己投金行為遮丑而掩人耳目。

    其實此塔的建築年代本來是很清楚的。只要認真讀一下立於塔旁的《錦州安昌縣永和村東講院重修捨利塔碑銘》,便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在現存安昌岘塔之前,“而昔嘗立磚塔於艮峰之上,多歷年所風摧雨注,周圍毀缺,慮其顛僕,眾議重修。”“自天德三年四月十四日癸日興工,至當年八月十五日工就。”“特劃舊基而增修之,疊起七層,高逾六丈,其陶訪工匠成於心,授規於手,當始興修,奉安捨利”。上述記載說明,在金天德三年(1151)時,舊有遼塔已風摧雨注,殘損十分嚴重,隨時有倒塌的可能,於是,眾人集資,將原來遼塔拆除,“上飾浮圖,下藏捨利”,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修築。現存安昌岘捨利塔是在原遼塔的舊基礎上,重新修建的金代塔。有人認為,現存塔是建於遼代,金天德三年只不過是加固維修而已。但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如果說金天德三年僅僅是對遼代塔進行簡單的加固維修,那麼,在一個周圍毀缺,慮其顛僕的危塔下面,如何去奉安“佛牙求得捨利九粒”,在施工技術上恐怕是很難實現的。

    此外,該塔的建築特點也具有明顯金代時代特征。

推薦閱讀:

清代古宅面臨拆遷 屋主希望木雕保護下來

河北今年對重點文物建築全面搶修

徐州青山泉發現西漢晚期墓葬群

河南禹州闵莊鈞窯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成果

 

安昌岘塔南面塔身

安昌岘塔南面塔身

安昌岘塔東南面塔身

安昌岘塔東南面塔身

安昌岘塔鋪作及正面飛天、寶蓋

安昌岘塔鋪作及正面飛天、寶蓋

    1、該塔塔身之上為一層大檐鋪作為金代常見的單杪四鋪作,比遼代常用的雙杪五鋪作簡單,補間華拱伸出尺寸短小,缺乏遼代的厚重的立體感,沒有遼代鋪作仿木構仿得形神俱備。

    2、密檐收分比例較大,是金代有別於遼代的另一個特征。該塔七層密檐,收分比例為7.4度,而遼塔收分比例一般都小於4度。如朝陽八稜觀塔收分度數為1.5度,義縣廣勝寺塔收分度數為3度,朝陽東平房塔收分度數為3度,朝陽黃花灘塔收分度數為3度,阜新東塔山塔收分度數為4度。金代塔則收分比例加大,如開原崇壽寺塔收分度數為9度,鐵嶺圓通寺塔目測其收分度數也應在5度以上。

    3、塔身磚雕也具有金代信仰特點。遼代崇信密宗,在傳統遼地的遼塔中,八角形塔每一面中,一般雕飾成一佛二菩薩二飛天的造型,其中南方主尊為密宗主尊大日如來形象,其余七尊或為藥師七佛,或為過去七佛等。也有少部分根據《佛說八吉祥經》在八面上裝飾東方八化的;另一類風格則是在塔身四正面雕飾為一佛二菩薩二飛天,四隅面為假門裝飾,構成密宗四方佛構圖。象安昌岘塔塔身四正面裝飾券龛佛像,而無脅侍菩薩,在四隅面上,每面兩菩薩站在一起的裝飾特點,在遼塔中從未見過。此種裝飾風格與遼寧喀左大城子塔塔身的裝飾風格相似,喀左大城子塔附近曾發現金承安五年(1200)趙秉文所撰《利明精嚴禅寺蓋公和尚形狀銘所記》碑,據此可知喀左大城子塔應為金代建築(盡管有不少專家認為喀左大城子塔應為遼代建築,但並無具體依據,只是認為其建築風格是遼代風格,遼代利州有州必有塔)。

各層密檐,收分比例為7度

各層密檐,收分比例為7度

    4、建塔用磚規格及建築結構具有金代特點。該塔建塔用磚有六種規格,其磚厚均為7、7.5厘米,沒有厚度達到8厘米的。而遼代建塔用磚,磚厚多在8厘米左右。金代建塔用磚與遼代建塔用磚相比,相對要薄一點。此塔全塔用磚基本為素面,不見溝紋磚,遼代建塔用磚基本都是溝紋磚,金代雖有很多塔仍繼續使用溝紋磚,但也有一部分塔不再使用溝紋磚。此外,該塔維修前結構松散,施工技術粗糙,沒有一般的遼塔結構堅實穩定。

    康熙年間編撰的《錦州府志》卷一《山川》中記載“大紅螺山,城西六十五裡,高五裡,周圍五十余裡,按明一統志,大山二山對峙,東西綿亘百余裡,女兒河環流其中,康熙二十二年,以開展馬廠奉旨撥補民間約地三百二十余頃,若引河灌溉,可稱沃壤。山上有大松數萬,本以險峻,故樵者罕及。山西有永和村,為安昌縣故城,城東有塔,下有金大定年間碑。”(《遼海叢書》卷二P811,《錦州府志》)(記載金大定年間碑,實為記載有誤)

推薦閱讀:

清代古宅面臨拆遷 屋主希望木雕保護下來

河北今年對重點文物建築全面搶修

徐州青山泉發現西漢晚期墓葬群

河南禹州闵莊鈞窯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成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