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消防戰術在古建築中的具體應用

消防戰術在古建築中的具體應用

日期:2016/12/14 13:28:4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現代消防戰術在古建築中的應用

    如今,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現代消防戰術已日臻完善,但在古建築消防滅火中,需要結合古建築的結構特點,基於這些防火取向展開。 
    1、“阻源”——火情偵察,因地制宜,提供准確情報

    一旦接到古建築火災的報警後,要第一時間出動,就近調集部隊,捨近求遠,以免延誤時機。根據古建築周邊的環境確定滅火劑,有水源供應的確定水槍口徑,沒有水源的要准備大量的干粉、二氧化碳等滅火劑。到火場以後,迅速查明有無人員被困,查明起火部位及火勢方向,文物受損情況,以便確定滅火救援方案。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古建築群的結構有些不盡相同,對不同形式的古建築,偵查的側重點也當有所不同。比如:單體古建築火災著重於查明有無倒塌危險、通道是否受阻等;古建築群火災,則側重於查明火勢發展的趨向;若是珍貴的文物則要考慮采用什麼方法滅火,使用什麼滅火劑等。掌握火災現場准確信息,為滅火提供准確情報。

    比如,2004年6月20日,有著700年歷史的北京西城區護國寺發生大火,火災的起因是大殿承包的服裝廠變電箱短路引發電氣火災,後來是由燒烤師傅挨家敲窗才知曉。由於發現較晚,當消防人員到達現場時,大部分的古跡已被火勢包圍。西配殿被包圍在平房間,其間的胡同異常狹窄,消防車無法進入,且周圍的民房跟護國寺的古建築很不協調,這給消防救援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在快速的火情偵察後,主管中隊立即確定了從兩個胡同裡鋪設300多米長的水帶進行滅火的方案,由於准確的情報,因地制宜盡最大努力將損失降到了最低。


    2、“滅火”——內攻外堵,重點分割,控制火勢發展

    對於古建築的滅火,戰略戰術非常重要。一般來說,古建築以單體和群落為主,其四面通風,火勢上竄較猛,因此,滅火時要大膽實施下風堵截、內攻外堵的戰術,並在實戰中貫徹小火早堵、大火巧堵的原則,根據火災情況,靈活地變換戰術。比如:內部空間高敞的古建築,其周圍通常有回廊或閣樓環繞,在火災初期要組織力量內攻,內攻時要選擇障礙少、煙霧小、視線好、能充分發揮水槍威力的安全陣地,將火勢控制在起火部位。若火勢猛烈則要外圍堵截。同時,要注意重點分割,將燃燒區劃分為若干段,分割滅火,控制火勢的發展。

    比如,2010年3月23日晚21時益陽市資陽區學門口老劇院發生的火災,根據報警人提供的現場情況,消防部隊指揮中心迅速調集了資陽、赫山兩個消防中隊前往滅火,根據現場情況組織兩個水槍陣地對起火的部位進行重點分割,處於明處的,一組深入劇院內部在舞台前向起火部位射水滅火,一組通過劇院旁的居民房屋樓梯來到劇院二樓頂部,通過窗戶向起火部位射水滅火。起火部位角較偏的,則破拆後進行滅火。內攻外堵,重點分割,有效控制了火勢的蔓延,這些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3、“設防”——全面監控,警戒疏散,積極挽救文物古建築

    因其文化歷史的特殊性,大都具有珍貴的古文物,因此,除了對建築體的滅火之外,還要注意對文物的保護,在滅火中運用“滅疏結合、重點保護”的戰術,劃分區域,重點設防。同時,由於古建築空間高大,木料多年風化,造成火場情況瞬息萬變,因此,火場的通訊保障至關重要,要在現場設立安全監督員,准確地傳遞火場信息,全面監控滅火過程,認真做好火場警戒,防止哄搶、偷盜文物,一旦發現潛在危險,應及時報告指揮員進行處理,盡最大努力保護好沒有著火的文物和局部著火的文物,對於可以疏散的或難以疏散的文物及時組織人員疏散或就地保護。 
    比如,2011年6月6日15時40分許,新疆喀什市古建築---高台民居發生火災,由於鄰近居民房,主管中隊采取兩邊作戰,一方面撲滅飛火,全面監控滅火過程,阻截火勢蔓延;另一方面警戒組對現場圍觀群眾進行疏散,對未著火的文物區拉起警戒線,增派重兵把守。消防兵經過1個小時全力奮戰就成功撲滅了火災,控制火勢蔓延,不僅確保了民居安全,也確保了古建築的安全和文物的安全。這些消防戰術的成功運用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總之,古建築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具有無法估量的的精神價值和科研價值。古建築火災的代價是令人痛心的,作為消防中隊,預防古建築火災,是我們每個消防工作者的神聖職責。我們應當正視古建築的火災隱患,分析其火災發生的原因,正確認識古建築的火災特點,找到火場的主要方面,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戰斗原則,靈活地運用現代消防戰術,采取有效的防火、滅火和救援對策來預防古建築火災,將古建築火災的損失降到最低,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