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饒靈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山石著名,山上有座石人峰,石人峰下有座石人殿,因石人殿而興起的石人街,每逢廟會便香客如雲。
平日靜谧的石人街廟會期間會變得熱鬧非凡。
靈山石人峰腳下
坐落贛東北名廟
靈山風景名勝區風景資源獨特,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自然山水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這裡山明水秀,地靈人傑,自然風光奇特,文化底蘊深厚。
靈山擁有世界罕見的環狀花崗巖地質地貌奇觀、世界罕見的倒石地貌奇觀、中國最具特色的異石梯田、江南落差最大的花崗巖瀑布等大量珍貴的自然資源,還有在江南頗具影響力的民俗文化,其資源特色總體可以概括為“雄”“奇”“幽”“幻”“秀”“靈”六個字。
據上饒靈山景區管委會劉然介紹,其中靈山北脈的主峰——石人峰海拔1090米,為靈山眾多自然風光中最為典型的一處。其名稱是因峰頂原有3塊高120米的巨石挺立,形如一個偉岸的巨人,被當地人稱為“石人公”而得來的。
在石人峰腳下,坐落著贛東北名廟石人殿。記者了解到,靈山被道家書列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舊時有九十九座宮觀寺廟,其中以石人殿最負盛名。
石人街與殿宇相連
因廟會而興
據上饒縣文廣局副局長林上強介紹,靈山的各個寺廟都有自己特定的廟會時間,一般以各寺廟所供神、佛的誕辰為期。其中,石人殿廟會歷史悠久,已入選江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石人殿廟會從農歷九月初一至初十,為期10天,又以初一、初六、初九三日為最。廟會期間,由廣豐、鉛山甚至廣東、福建、浙江等地而來的香客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同時還有眾多游客慕名前來,日均招待旅客量可達2萬余人。
過去沒有汽車,人們都是步行而至,遠道者需在石人殿歇足過夜,所有百姓家都成了飯店、旅社,房間、廳堂甚至屋檐下都睡滿了香客。操著南腔北調的行商小販也從四面八方趕來,擁擠不堪的店鋪內各種小商品琳琅滿目,香紙蠟燭攤點遍地皆是。
石人殿廟會的逐漸興盛帶動了周圍商業的發展,與其相連的一條小巷道逐漸成為一條繁華的街道,那便是與寺廟有著相同名字的石人街。
石人街和石人殿所在地為上饒縣的石人鄉。據林上強介紹,石人鄉始建於唐代,鄉鎮內至今完好保留著眾多古跡。
巷道曲折
緩解強勁風力直灌
劉然告訴記者,據史料記載,石人街原名呂家墩,因石人殿而改今名。該街長約1裡,為東西走向,地勢由東向西逐漸增高。街西靠黃沙嶺,有古道與之相連,可翻越靈山,更遠處通往望仙、茗洋、葛源等地。街的東頭是一馬平川,放眼十余公裡,阡陌交通,村捨毗連。
石人街巷道彎彎曲曲,整體呈“弓”字形,有“裡街九曲”和“裡街百店”之稱,因此又稱“九曲街”。“這種曲折的巷道能防止冬天強勁的冷風直灌,起到緩解風力的作用。”劉然說。
街邊走馬樓整齊排列
眾多明清古建保留完好
石人街的街面最初由鵝卵石和條石鋪砌而成,由於年代久遠,有些路段損壞嚴重,已由水泥路面代替。街道兩邊的樓房均為磚木結構,是江南典型的走馬樓,樓下為店鋪,樓上為住房。
令人稱奇的是,這條短短數百米的街道上完好保留著四屏三橋二殿二閣和一亭等眾多明清古建。街西靠山有觀音閣,閣前有萬安古橋,過橋有文昌閣,拾級而上便是朱檐碧瓦、高聳雄偉的石人殿。
有詩贊曰:“古街淵遠費疑猜,鵝卵車轍萦夢懷。敕建亭前文昌閣,萬安橋下古籐苔。木屋小店轉變處,賣燭姑娘迎面來。若問游人何處往?黃沙嶺上看樓台。”
石人殿為街上規模最大建築
1984年列入縣級文保單位
位於石人街西端的石人殿是街上規模最大的建築。殿宇始建於晉代,擴建於唐帶,祀胡昭、劉太真、李德勝,因位於石人峰延伸的山脈呂家墩上,故以石人冠名。
據史料記載,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御賜“鷹護”殿額;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封李德勝為“靈山鷹武將軍”,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封李德勝為“西濟宏道護國崇興真君”,增建道院,住殿修真道士日增。
石人殿分前殿、後殿,前殿統稱雷殿,後殿稱大高元殿。有石柱40根,刻有宰相夏言“秀水奇山信郡無雙福地,佑民護國江南第一名神”和大學士鄭以偉“鞠躬而立千秋鷹武氣如生,北面而朝萬古石人心不朽”等楹聯。
大高元殿內有石井、石球(俗稱龍珠),石井位於神龛下,水特清洌,據傳可消暑治病;石珠位於神龛前右側,一石如球,斧鑿不能裂,為香客祀神宰殺牲口處,傳說此石原來不過斗大,體積現已增至1立方米有余。
殿後原有古樟l株,陰蔽數畝,沿牆有血子木2株、羅漢松1株,系宋、元時所植。石人殿落成後,歷代君主增封加谥,地方官員、名流學士爭相著文宣染,使其名聲大震。1984年,石人殿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平日街道靜谧
廟會期間熱鬧非凡
如今的石人街依然以廟會而盛,期間,全國各地游客、商賈雲集於此。
由於石人街位於靈山山麓,位置偏僻,平日裡非常安靜,一到廟會期間,頓時熱鬧非凡。商販們瞅准商機,將各類商品擺滿了整條街道,叫賣聲此起彼伏,吸引著過往行人,使人很難與其平日清閒的景象聯想起來。
老祠堂、老民房,甚至是街邊一小塊閒置的空地,此時都成了商家眼裡的“商戰高地”,足足4米寬的“弓”字形街道被擠得水洩不通。男女老少人挨著人,人擠著人,卻都是滿臉的開心快樂。
“游人通常沿村道而入,從古街而出,經此一輪回,便完成了整個廟會的行程。”林上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