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順縣龍門寺——《八寶龍門》
日期:2016/12/14 11:53:1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龍門寺在平順縣城西北65公裡的石城鄉源頭村北二裡許的龍門山腰。此處山巒聳峙,峭壁懸崖,谷內夾石凸起,形如 龍首,故曰龍門山。寺建於此,名曰龍門寺。四周三山一水環繞,景致幽雅。這裡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星羅棋布,形制各異。有龍口吐水、石谷龍門、金燈流油、幡 桿聖腦、五檀鬧槐、透靈石碑、菩薩迎賓、峭壁石佛等景點,素有“八寶龍門”之美稱。
據史料記載,南北朝北齊天保年間法聰和尚,經五台山雲游至 此,頓覺此地清靜幽雅,靈氣飄逸,遂禀呈聖上,傳旨建寺,初名“法華寺”。後唐時有50余間殿宇,宋時增至百余間。宋太祖趙匡胤敕賜寺額為“龍門山惠日 院”,又名惠日院。因龍門山形如龍首,於北宋乾德年間更名為“龍門寺”,寺內僧侶已增至300多人。到了元代,寺院方圓七裡山上山下地廟皆屬本寺,無俗家 地宅。元末遭兵燹,多數建築廢記,明清兩代予以重葺和增建。
寺院座北向南,總體布局共分三條軸線,即中、東、西線。每條軸線上又分前後數進院 落,沿寺院東南彎延曲折的山間石階山道攀踏而上,可直達寺院。中線可分四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有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燃燈佛殿、千佛閣。東西兩側配 以碑亭、廊庑、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僧捨等建築。其中金剛殿、碑亭、千佛閣早已殘毀僅存遺址,其余殿堂保存基本完整。西線可分為五組院落。後三院均為四合 院形式,多為清代的僧捨和庫房等建築。東線分為三進院落,主要建築有聖僧堂、水陸殿、神堂、僧捨等附屬建築,多為明末清初所建。 寺內保存最早的木結構殿堂為中軸線西側的觀音殿(西配殿),始建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同光三年(925),三開間懸山頂建築,殿內無金柱,梁枋簡潔規整, 柱頭鋪作出華拱一跳,無補間鋪作,呈唐代建築風格。
五代後唐的懸山式木結構建築,在我國現存同一時期的古建築中也是獨此一例,絕無僅有。位於 中軸線中央的大雄寶殿(正殿),建於北宋紹聖五年(1098),是寺內等級最高的一座單體建築。該殿台基高峙,廣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斗拱五鋪作單抄單 下昂。單檐九脊頂,殿頂琉璃脊獸,形制古樸,色澤渾厚,為元代燒制。天王殿(山門)構造靈活,外形秀美和諧,各部構件比例適度,梁枋斷面不盡一致,懸山式 屋頂,尤其明間補間出45°斜拱,顯系金代建築風格。中軸線上的後殿為燃燈佛殿,面闊三間,單檐懸山式。梁架用原始材料稍加砍制使用,富有自然的流線形, 斗拱疏朗,肥厚墩實,無補間鋪作。主要構件構造純樸,有顯著的元代建築特征。其余殿堂均為明清兩代重建。
寺院各殿的塑像、壁畫、典籍和供器等 附屬文物大多已經損毀流散,僅剩3尊後唐時期的石佛身、佛座和元明時期殘存的壁畫。但值得慶幸的是,在寺院內還保留著五代後漢隱帝干佑三年(955)的經 幢1通和北宋乾德五年(967)立的“故大師塔記”等歷代碑碣20通,在寺外西溝有祖師墳茔1處,寺院東南坡有和尚墳10余座和宋明等歷代墓塔4座。寺內 還保存著明成化年間鑄造的大鐵鐘1口和歷代題記。這些珍貴的附屬文物已成為研究該寺創建、增建等歷史沿革及規模、建制、寺院經濟、佛教文化等方面的有力佐 證。 龍門寺以其優越的環境風貌,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久遠的歷史記載,宏闊的寺院規模和樸實的地方建築風格,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人與香客信士到此游覽朝 拜,更以其現存建築年代之廣,屋頂形制之多,集後唐、宋、金、元、明、清六朝建築於一處而著稱於世,為全國僅有,具有極為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和文物游覽價 值。寺院周圍的八大自然景觀,仍可供人觀賞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