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海寧市丁橋一鄉村建起農耕文化博物館

海寧市丁橋一鄉村建起農耕文化博物館

日期:2016/12/14 11:21:1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村裡建起農耕博物館
 

  海寧新倉村的這座農耕文化博物館,設在海寧市丁橋鎮新倉村村委會辦公樓旁的新倉村新曙農機專業合作社裡,取名海寧農耕文化博物館,非常好找。

  走入其中,歷史文化廳、家畜養殖廳、農民藝術廳、手工作坊廳、農耕工具廳、現代農機廳、農居體驗區多個區塊無不煥發著濃郁的農耕文化氣息,令人眼花缭亂。

  在歷史文化廳,圖文並茂的海寧農耕文化介紹好似讓人穿越時空,游歷潮鄉農耕文化一路走來的峥嵘歲月;在家畜養殖廳,栩栩如生的山羊、綠地、草垛,以及雞、鴨、鵝等家禽令人倍感親切;在現代農機廳,現已鮮見的大型四輪拖拉機、手扶拖拉機、收割機等各種現代化農機實物令人眼前一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該博物館的農居體驗區,還放著水車、老灶頭、老式架子床、永久牌自行車、西湖牌縫紉機等傳統生活物品;老灶頭上畫著精美的灶頭畫,架子床上還放著老式的銅暖手壺,旁邊的展板還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婚俗等風俗,讓人在體味當年農家生活的同時也對潮鄉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周邊群眾紛紛來參觀
 

  海寧新倉村的這座農耕文化博物館建起後,面向所有群眾免費開放。這些天雖值酷暑,但仍有不少群眾前來參觀。

  在采訪中,記者遇到了來自海寧市周王廟鎮的游客張先生,他告訴記者,獲悉丁橋新倉村建了這麼一座農耕文化博物館,他已是第二次來參觀了。“第一次是我路過時無意發現的,進去看了看,覺得很不錯,但由於時間緊,很多東西都沒看細,所以又來了!”這次,張先生邊看還邊用手機對展品和展板上的文字拍照,“你看這稻桶、谷耙、農船、捻河泥這農具,實在太親切了,讓我仿佛又回到童年時代!這裡的農耕文化知識,實在非常全,我快60歲的人還有很多不清楚,這次拍下來,回去慢慢消化!”

  “很多老人都在此找到濃濃的鄉愁、中年人在這裡尋回兒時的記憶,孩子們在此體悟到生活的不易,游人還在此找到一個有意思的旅游景點,自建成以來,經常有四面八方的游人前來參觀。這個假期,不少小朋友來到農耕文化博物館,對這裡的東西倍感稀奇,他們非常仔細地參觀了這裡的農具,也說是受益匪淺呢!”農耕文化博物館的一位管理人員說。
 

  傳承展示了海寧本土文化


  海寧市丁橋鎮新倉村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江南鄉村,為啥會建如此大氣的一個農耕文化博物館?建設了這個農耕文化博物館到底有啥意義?

  新倉村村委會有關人士說,建這個博物館,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傳承農耕文化,留住鄉愁記憶,“農耕文化是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以為農業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為中心,它是我國文化的基礎和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是中國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類型。幾千年來,我國的農耕文化不僅影響著歷朝歷代中國人,也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歷史上使用過的農耕器具、流傳下來的習俗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

  “作為過去農民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這些物品,既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生產力,也見證了前人生活的艱辛與時代的變遷。有的老物件,雖已經失去了它曾經的使用價值,但仍然彰顯著豐富的藝術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新倉村村委會有關人士介紹,這個農耕文化博物館投入180萬元,陳設了100多件農耕工具和農業生活用品,原汁原味地展現了各時期水鄉農民的生活風貌,力求全方位地展示海寧深厚的農耕文化。

  海寧市有關方面人士表示,海寧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海寧的農耕文化主要表現在稻作文化和蠶桑文化等方面,主要標志是水稻栽培、使用水車以及種桑養蠶等,體現了江南農耕文化的基本特征,這個農耕文化博物館展示了具有傳承意義的農耕文化,可讓人們在時代的發展中更好地崇敬歷史,敬仰先輩,增強歷史自豪感、自信心和使命感,對於推動‘三農’科學發展,實現幸福海寧建設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據悉,海寧農耕文化博物館的開放時間為每天上午8點到下午4點,有興趣的市民可從海寧市區乘坐106路公交車,到曙光站下車即到。

  潮鄉海寧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但你了解這6000多年來的海寧農耕文化嗎?這些天,在海寧市丁橋鎮新倉村,一座占地1500平方米的農耕文化博物館吸引了不少群眾前去參觀;特別是孩子們,都覺得在此深受教育。

  這到底是一座怎樣的農耕文化博物館?海寧丁橋新倉村為啥要建農耕文化博物館?這座農耕文化博物館的誕生到底能夠帶來什麼?近日,記者進行了實地采訪。

    (來源:南湖晚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