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出現兩座“撞名”古建築
日期:2016/12/15 1:20:3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天河區“冒”出一座南海神廟(詳見21日本報A16版報道,見右圖),引起街坊們的興趣。這座廟已於2008年登記為“文物線索”,仍未通過復核認定,是否因其與黃埔區名揚海外的南海神廟“撞名”有關?天河區博物館工作人員透露,同城有“撞名”古建築並不稀奇,天河沐陂村的南海神廟的文物價值遠遠比不上黃埔區的南海神廟。
昨日,記者從廣州市天河區博物館了解到,文物按照文物價值標准分為三類:文物保護單位、登記保護文物單位和文物線索,沐陂村南海神廟屬於其中級別最低的文物線索。文物保護單位又分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黃埔區南海神廟屬於其中最高級別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也就是說,按照文物價值標准來看,沐陂村的南海神廟遠遠比不上黃埔區的南海神廟。
工作人員透露,由於沐陂村南海神廟是清朝時期所建,仍然具有一定的歷史性,所以被列為文物線索,但其藝術性及科學性等方面的文物價值則較為普通。藝術性價值是指是否有雕梁畫棟和壁畫,建築的精美度等都屬於這一范疇。
就記者現場觀察,沐陂村的南海神廟,建築規模較小,只有168平方米。就現在看到的情況,正如《沐陂村志》中記錄的,“神廟青磚牆,青磚牆腳,人字形封火山牆,硬山頂,灰直脊,碌灰筒瓦,屋頂長滿荒草。”據悉,這裡曾於民國時期重修,修繕前的情況已不得而知。而黃埔的南海神廟占地面積就達到3萬平方米,規模宏大。黃埔南海神廟由頭門、儀門、禮亭、大殿、昭靈宮等組成,且仍保留古代建築風格,各具特色,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沐陂村那個就很樸素,在觀賞性上就差一些。”工作人員介紹。
據介紹,在科學性價值方面,沐陂村的南海神廟亦比較尋常。相比之下,黃埔南海神廟就能很好地體現當時歷史上的建築風格和建築方法,據專家考證,它具有早期建築特色,如儀門的復廊形制、頭門的墊台等,尚存周代建築遺風。
一個城市怎會有兩座“撞名”古建築?工作人員稱這種現象並不稀奇。“南海神自古以來就得到人們共同祭拜,不同地區的百姓各自修建祠堂廟宇,這種現象很常見。”珠村也有紀念南海神的祠堂,已經登記為文物,級別比沐陂村的要高。沐陂村的南海神廟能夠申請為文物,仍需等待復核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