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在遺產中看見自己 ——安徽呈坎村古建築群之村落博物館構想及其

在遺產中看見自己 ——安徽呈坎村古建築群之村落博物館構想及其

日期:2016/12/14 11:52:4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前言
 

國家文物局於2013年啟動了“古村落保護利用綜合試點”工程,呈坎村是入選的首批6處代表性古村落之一。被國家選中為試點在外人看來是件幸事,地方政府和人民卻有各種疑慮。保護資金的投入以同年洪災後的搶險加固為始,文物維修工程陸續開展,並在規劃設計人員的調研、訪談與工作會議中,漸漸改變了文物建築產權人和管理者的觀念。而旅游經濟的逐漸升溫,更讓先期行動起來的居民嘗到古建築修繕和利用的益處。

 

 

村落中的文物建築是裹挾著精神的物質遺產,它們流傳至今,與現實生活交織在一起,有些村民想走出去,有些外地人想住進來;部分傳統在人們生活中烙下習慣,新時代新風尚亦激發了新的活力、矛盾與沖突。一些記憶若不提及已被大多數人忘卻,一些生活在重構中成全時代的想象。在對呈坎的研究工作中,我們看到鄉土遺產和創造並居住於其上的人群之間有著巨大的張力,這種力量從歷史傳遞到現在,記錄了在這個地域內不同時代和人群上所呈現出的對自然的改造力、對個體情感的表達、人們社會和生產實踐的痕跡,及其時代、階級背後的思想。

 

 
一、村落博物館基本情況
 

由村落系統承載的遺存本身,是時間在空間上沉積,歷史的厚度激起人無窮的想象和審美的喜悅。如何將無限的內容傳達給有限的個體體驗,我們在規劃中構想了一個“村落博物館”的體系作答,將村落整體格局、街巷、建築、歷史文化等的整體狀態作為展陳資源,發掘其在位置分布、空間關系、線路聯系、歷史源流、文化承載等方面的關聯狀態,以進一步統籌古村落保護、古建築更新改造、價值呈現和旅游開發等多方面內容。

 
 
 
圖/整體格局、街巷、建築、歷史文化等多元的資源體系
 

基於對村落展陳資源的分析,村落博物館提出適合呈坎村自身結構的展陳體系,規劃多樣體驗線路,設定觀覽景區及主題,並進行相關的業態及配套設施規劃。建立村落博物館體系,明晰整體定位的同時也重視局部關系和實際操作,避免單一旅游為目的的無序開發,或者個別單體牽強附會的闡釋甚至誤導性改造。通過不同類型和重要級別的項目設定,對村落整體保護利用的各項建設劃定出重點和方向。

 
 
圖/展陳結構的內在邏輯
 
 
圖/村落博物館體系的空間結構
 
 

圖/主體展館規劃圖。以文物建築為主體,分為3個類型的主題展館,並在村落核心位置的下屋設置管理中心負責總體策劃和運營。

 

 
二、試點利用探索
 
 

1、村落博物館試點選擇

 
 

我們挑選了四處不同類型的文物建築作為一期試點,進行了示范性的利用設計,以期幫助村落建立展陳核心,並導引後續進行的單項提升以及村民自發的民居活化利用。

 
 
圖/四處先期利用試點
 

其中下屋、羅嗣海宅和程春光宅都是保有明代特征的歷史建築,目前產權屬於政府所有,分別位於村落核心區域和以村民生活為主的溪東街和村北後街。而羅會度宅則是一處私人產權的民居,住戶為羅會度老夫婦二人,在其前院非文物范圍宅基地上,另建有新房居住著羅會度的兩個兒子及其家人,三個家庭共同使用老宅。

 
 

四處試點定位各有側重,羅嗣海宅是村民活動和文物管理辦公用房,連接新老村居民;程春光宅則是宣傳文保觀念和古建築保護利用技術的場所;下屋延續原有展示功能,面向游客也容納居民;羅會度宅作為私產,對其引導性保護利用將為其他擁有國保建築的村民起到帶頭作用。

 
 

2、綜合展示利用——下屋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下屋的利用要求,我們確定了以建築本體及其相關歷史背景的展示與闡釋為主,兼顧為周邊居民提供生活服務、為游客與居民互動提供場所、並為增加村民經濟收入提供機會的目標。

 
 
圖/ 下屋現狀分析
 
 
圖/下屋展示利用總平面圖
 
 
圖/南第一幢金漢龍宅,明代建築本體原狀展陳與主題展示
 
 
圖/ 南第二幢羅重光宅,明清建築本體展示與主題闡釋
 
 
圖/ 南第四幢羅三保宅,社區服務與管理辦公
 
 

3、文物利用樣板間——程春光宅

 
 

程春光宅在呈坎村落博物館體系中的定位為輔助展館,其主題為“傳統建築改造樣板間,文物建築保護利用理念和技術的宣傳與普及”。建築位於村落生活區,較少受穿梭的旅游人流影響,而建築本身遺存的典型特征要素集中在檐部和一層梁枋間。空間不大,結合偏屋卻可以開展靈活利用。

 
 
圖/ 程春光宅現狀分析
 
 
圖/ 程春光宅展示利用一層平面布置圖
 
 
圖/ 程春光宅展示利用二層平面布置圖
 
 
圖/ 通過加入兩個功能盒子和兩個交通連線完善原有建築功能
 
 
圖/ 樣板間展示效果示意
 
 

圖/建立與人交互的信息化展示系統

 

 
三、在遺產中看見自己
 

為呈坎文物建築進行保護利用設計期間,我們走訪了很多當地人,作為村落的主人,他們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有著強烈的感情,其保護並改善的欲望和認識在某些方面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下圖是一張調研初期采集的部分文物建築的使用、產權及產權人意願情況,政府和旅游公司是最大的產權人,利用意向也較為明確。而個體產權的建築顯現出極大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尤其是復雜產權的建築往往因為難以統一意見而延誤了建築的日常保養,在這一次樣板工程的修繕當中,最難協調的也是產權復雜的文物建築。

 
 
圖/調研初期的產權關系和業主意願:藍色小人代表產權人,在建築邊表示居住其中,在村落其他居住區表示住在該區域,在周圍環境中表示在外地。紅色線條代表國有產權(虛線為集體產權)、玫紅色為旅游公司產權、黑色線條為私人產權,橙色表示管理或間接聯系。
 
 
圖/ 根據產權人或使用者利用意向落實在展示利用規劃中的建築分布
 

先期試點的四處文物建築有三處為國有產權,相對易於推動,而在過程中,也有很多影響與制約因素,如下屋牽涉到原旅游公司所設易經館的搬遷和開設博物館後經營管理的問題,協調文管部門和旅游公司的關系成為建成後順利開展的關鍵;羅嗣海宅原本希望定位為社區書屋,但是在過程中了解到其實沒有多少村民在業余生活中看書,原來村內書屋的使用率也不高,而村民對公共活動空間是需要的,文管部門也需要一個管理辦公室,於是調整後的羅嗣海宅利用設計以這兩項功能為主,並在二層預留了將來可能會引入的社會保護力量的活動空間;程春光宅設計過程中得到了當地人在老宅中開設民宿的成熟經驗的啟發,同時改造利用方案中對輕鋼結構和保暖隔層的運用也啟發了當地人,開拓了文物建築性能提升的多種技術解決路線。

 
 
圖/羅會定老人給大家介紹村落歷史,賈玥攝
 
 
圖/在首善儒宗開設客棧的主人為我們引介當地工匠,賈玥攝
 

羅會度宅作為唯一的私人產權,在設計過程中與業主進行了多次溝通。原打算做茶館的羅會度老夫婦經過考慮後改變了注意,認為自己房子的位置不佳,難以吸引游客,而村民也沒有到茶館喝茶的習慣,旋即希望做民宿。我們針對這一想法,提出了結合宅子自身條件做民宿需要進行的改造措施,如公共接待空間、樓梯的設置、衛生間改造、服務間以及與私人居住部分的關系等,老兩口才意識到開設民宿所帶來的前期投資和後期運營管理遠遠超出自身能力。此後,我們協助聯系了村內已有開設民宿經驗的人家,尋找能夠承租經營的人選。在老夫婦自住部分的改造設計中,也遇到生活習慣與文物保護要求協調的問題,如原廚房設在後院廂廊下,而我們不建議在文物建築內使用明火,為了幫助老人在建築入口處外側的自家院內安設新的廚房,又由設計人員出面與其長子協調騰挪整合院內空間利用的問題,才得以解決。衛生間的位置也由原設計建議的廂廊處根據使用習慣改到了內天井兩側廂房位置,村內沒有統一的污水管道,衛生間的選擇也對場地外化糞池的位置提出了較高要求。

 

 

 
圖/在羅會度老人家外院討論建築利用,趙東旭攝
 

此外,在下屋我們設計了家族史的展示環節。前、後羅家族人才輩出、成就斐然——歷史上前羅陸續出現了巨商大賈和羅應鶴、羅廷梅等高官,而被譽為“雙賢”的羅汝楫、羅願,明代制墨大師羅小華(嘉靖年間)、還有揚州八怪羅聘(乾隆年間)等皆是後羅子弟。而據載羅氏與蘇東坡、王十朋、文天祥、金農、鄭板橋、宋濂、林則徐、孫中山等均有密切交往。更有朱熹等文學大儒為呈坎羅氏宗譜作序。以族譜、族規家訓、畫像、照片、房契地契、家具、陳設、書籍等為證,留下了大量物質遺存。為收集整理這些歷史記憶,我們走訪了相關村民。

 
 
圖/采訪羅會剛老人後羅歷史,趙東旭攝
 

由下屋原住戶及後代提供的線索和族譜《潨川羅氏宗譜(祀勲分崇厚堂一派旁支不載)》,經文獻考證和訪談記錄研究得知,清中期的第32世後裔在世期間的8位成年的族兄弟共同形成了後羅的“崇厚堂”一支,他們分別居住於兩處房屋——下屋的“下五房”與上屋的“上三房”,共有“崇八房”,這是目前能找到的、有關下屋歷史最早的文字記載。另人驚喜的是,從後羅第32世起,至最後一代居住在下屋的羅氏男性後裔,均有明確的記載,這些住戶也能夠清晰地回憶起家族內口口相傳的歷史,甚至有老人能說出當年屋內的陳設。

 

 

通過在呈坎的工作,與當地人建了良好的信任關系,人們願意拿出一般秘不示人的家藏族譜和其他收藏供我們閱覽,願意將自己改造老宅的心得分享,願意道出自己的家庭矛盾和困境,將親朋好友介紹給我們,向我們咨詢文保信息……都是對我們的極大鼓勵。雙方也都在互動中改變著對遺產的認識,在沖突中看見了來自各自生活背景的烙印。

 

 

當我們走進身邊的遺產,它會超越任何歷史限制,散發出永恆的意味,引導我們看到過去、看到現在,看見——自己。

 
 
本文所介紹的呈坎村系列工程由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限公司承擔。其中呈坎村古建築群展示利用實施規劃、程春光宅展示利用設計、羅會度宅展示利用設計、羅嗣海宅展示利用設計項目主要工作人員有:杜凡丁、張光玮、陳凱、蔡曉萌、陳榮欽、經真、李進、喬榮、賈玥、趙東旭、肖雲飛等;下屋(五房廳)展示利用設計項目主要工作人員有:崔光海、徐知蘭、姜思怡、劉聰萌、周文淵、劉世偉、錢傑、Stefan Hessling、武華宇、呂丹寧、李寧、明冠宇、昝江宏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